第三方帐号登录

第三方帐号登录

使用邮箱登录

找回密码

全站搜索 传播新资讯,发掘源创意!

3D打印SCRAT3D:当非遗剪纸遇上 3D 打印,是一场浪漫的约会

2021-08-18  15200

360截图20210818105035246.jpg

文章来源:《创意世界》范晓华

让非遗“活下去”并且“活起来”,就需要让“久居深闺”的非遗实现“自我造血”。 创新与转化是对非遗的最好传承。利用科技赋能,将会续写非遗生命延续的新篇章。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 2006年起,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在我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中国剪纸分为南北两派,无论是南派的细腻还是北派的粗犷,都是先辈们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自然等等的一种敬畏与态度的表达。它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

360截图20210818105051441.jpg

3D 打印与剪纸相结合设计而出的耳坠作品

剪纸艺术的传承人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剪纸作为纯民间艺术,因地域文化差异,形成不同的特色与风格。

“京派剪纸首先是有其地域特色的。‘京派’自然讲的是北京。北京不仅是历史文化古都也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所以京派剪纸既延伸了宫廷艺术的风格,也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这是从剪纸的题材上来说。而从颜色来讲,京派剪纸只用红色,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底色。”第四代京派剪纸传承人张立君如此解释“京派剪纸”。

说到张立君,不得不提及她的父亲—第三代京派剪纸传承人张晓林。张晓林生于上世纪 50年代,6岁开始学习剪纸,为了把祖上传下来的这门具有“京味特色”的手工艺术传 承下去,从艺至今已有 60多年的张晓林仍在不断学习和创作。

2001年北京申办夏季奥运会成功,张晓林作为一名老党员、手艺人,感到唯有用剪纸方能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于是创作了巨型剪纸 “奥运之光照中华”。此作品历时3个月创作而成,用纸140张,面积达到90平方米。其创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作品目前被收藏在中国体育博物馆。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以张晓林命名的“剪纸(晓林剪纸张)”被确定为北京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张立君获得官方认证的京派剪纸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从此算是正式接棒剪纸的非遗传承。

创新与转化,是最好的保护

曾有人这样评价传承人:“他们像是贯穿古今的岁月连接者,把丰富且独特的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凭借记忆而传承着。一个杰出的传承人,应是在继承传统中有能力做出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人。无论是从其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都起着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

张晓林一直觉得自己是被时代耽误的一代,没有上过大学,剪纸全靠自身悟性。而80后的张立君,8岁便开始随父亲学习剪纸技艺。父亲希望把女儿“引入正轨”,于是从小培养张立君学书法、学美术,直到女儿进入大学学习空间设计……他在用艺术的相通性, 培养一个全面型的传承人。

老一辈手艺人注重传承匠人精神。身为第四代剪纸传承人,张立君要求自己不仅有“匠”,也要有“创”。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来说,它应该是原汁原味的东西,所谓的传承就是把这种原汁原味的东西继承下来再传播出去,这是其一 ;其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东西不能也不会固守不变,通过创新能让其产生一些功能性和效益性,我想是我这代传承人的一种责任。”这几年,张立君一直在创新和传播剪纸艺术的道路上边走边探索,开设剪纸课程、打造剪纸延伸产品等等,都是她为此而做的尝试。

360截图20210818105109769.jpg

张立君认为,创新与转化是对非遗的最好传承

在谈到如何更好地传播非遗剪纸艺术时,张立君认为,非遗传承仅靠个人的力量其实能量很小,但近年来从国家层面上也非常重视非遗保护,政策上给了很大的支持力度,比如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等。“如果能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给予更多可行的政策,或许只把剪纸作为一门选修课,让大家不仅能够耳濡目染,还能接触到,这样对非遗的传播效果可能会更好。”张立君认真道。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共认定了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各省(区、市)也公布了 16000多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我国,非遗保护是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事业,为支持非遗保护传承,中央财政设立了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

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7.9亿元。并制定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记录、建档、研究、保护、传承、振兴、宣传等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也得到了有力保证。

任何事物都有从产生、成长、延续到消亡的过程,传统手工艺也不例外,目前处于濒临失传状态的非遗项目并不在少数。虽然传承人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出台,对非遗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非遗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下去,现代的保护就只是对非遗的一种临终关怀。

当非遗不能让后人自觉传承而需外力被动留存时,此时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让非遗“活下去”并且“活 起来”,就需要让“久居深闺”的非遗实现“自我造血”。把非遗的保护和生产化、商品化联系在一起,便能够为非遗保护和发展注入生机和活 力。可以说,创新与转化是对非遗的最好传承。

近几年,张立君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课程教学和剪纸设计上,从去年开始才延伸到将设计转化为产品—那是和一家文化公司合作开发的一个小夜灯。“最近对于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我想得会比较多。我没想着要把产品做多大或者做得怎么样,毕竟时间和能力有限,做产品也不是我的专长。创新上我觉得只能慢慢摸索。” 张立君认为,自己已经迈出了让传统工艺等非遗走进当代社会、走进大众生活的探索性一步。

当传统文化拥抱新科技

如何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呢? 除了灵感,有时还需要机缘。张立君和鲁琪的相识,便是如此。剪纸和 3D 打印两者的高度契合,让传统手工艺与科技擦出了彼此“爱”的火花。

上世纪80年代,3D打印技术于国外崛起、发展并推广开来。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3D打印被公认为可以促进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且一度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 3D 打印的热潮。

360截图20210818105127835.jpg

在鲁琪看来,3D 打印设计师往往需要“感性与理性并存”

鲁琪,SCRAT3D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雕塑系,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让科技改变生活”一直是 SCRAT3D 追求的目标,目前鲁琪和她 的团队正致力于将 3D 打印应用至产品领域,已成功开发出童鞋和剃须刀等产品。

在鲁琪看来,此次 SCRAT3D与张立君所带来的剪纸艺术的结合,不仅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创新。“近几年的汉服热,让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让‘古’的‘今’起来,已成为当下的一种流行。”鲁琪介绍道,“我们目前打印的这两款耳钉,就是传统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一个新的形态, 很符合‘汉服小姐姐’们用来作为展示美的配饰。”

“将 3D 打印与非遗剪纸相结合,我们应该是第一家”。鲁琪很自豪地说道,“除了各自单独的业务范围,耳钉只是合作的一个开始,后续我们还有很多想法,比如非遗剪纸主题民宿的一些装饰等等。她负责剪出图案,我负责出产品造型,应用她的图案,经过 3D 打印技术二次升华后再输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传承是其核心和宗旨,而这种传承和保护必须随着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语境的出现,不断创新和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时代并获得新的生机,才能让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良性发展的强劲“引擎”。

利用科技赋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创新中动起来、活起来,将会续写非遗生命延续的新篇章。


⭐关于SCRAT3D

上品设计集团-北京斯克莱特科技有限公司 | 斯克莱特3D创新实验室,以创新为手段,产品为媒介,应用于可批量化智造的行业创新产品,致力于设计和智造人类真正需求的产品,为更多企业创新加速和赋能。

致力于用技术和创新力创造一个更有想象力的世界,打破传统制造方式对于产品创新的禁锢,使得设计、生产更具有自由度,以3D打印这一新型制造方式,构建无限可能的未来。实现3D打印的规模化应用,打造兼具定制化和批量化的新型制造模式和生态。

www.scrat3d.com


诚邀设计同行分享干货、文章、报告等
投稿请发邮件 yaqi@gewuer.com
新闻报道及人物专访 804509071
0   13631

文章评论(0)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