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帐号登录

第三方帐号登录

使用邮箱登录

找回密码

全站搜索 传播新资讯,发掘源创意!

文化沙龙专访|柳冠中:设计不仅是生意 还应为人类可持续生存繁衍担当!

2018-01-23  6432

柳冠中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

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现在的设计,就是骗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仰望天空的人,还行吗?”“没有什么狗屁设计大师”“中国的设计徘徊不前,是因为我们脑子里有个墙 ”“设计才是第一智慧”从柳冠中老师的口里,说出了太多我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令人深思。至今柳老师依然帅气的站在舞台上大声向我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用设计的哲学告诉我们:跳出“物”的局限解决眼前“事”。

柳冠中,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曾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曾作为主要设计者完成毛主席纪念堂灯具设计并主持工艺、技术实施。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创立了“方式设计说”、“事理学”理论、“设计文化”学说、“共生美学”、 “设计学”、“系统设计思维方法”等理论,被世界先进国家该学科理论界承认及引用。并成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曾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 名古屋年会邀请大会发言,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世界设计最高讲坛,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设计名人”之一。

Q:听您说到设计时,常提到一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为实”,请问您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

A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仍有许多人把设计与美工等同,认为设计只是“把XXX变得更好看”这么简单,事实并不尽然。美观固然是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但设计的灵魂却不是简单一个“美”字。这其实就是“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为实。”

Q:钟婷宁提到“适度设计”,请问适度设计应该怎样定义?

A:随着心理学、符号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在设计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商业”的异化,一切为了利润,置人类生存之道于不顾。在材料、技术、工艺、结构、生产流程、工业工程、形态、细节、色彩、人因、语意、广告、品牌战略、商业模式乃至道德、法则、情感、婚姻、幸福、理想、学术、科研等等领域无不渗透着一句话:“我只在乎你的钱!”至于可持续发展、消费观念、使用目的或服务为本的理念,都不在“商业”的语境中,当今整个世界的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被商业绑架了!

适度设计的精神——“使用而不是占有”,想让生态、保护、培育、有机、再生等普世观念在人类家园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体现了人类对于自我的忠实,对未来的负责。人们对它们的选择,也折射出一种祥和的审美情趣。

设计能创造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创造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的出路不仅在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而在于善用新技术,带来人类视野和能力维度的改变,调整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开发我们的理想,提出新的观念、理论。当前经济全球化、技术潜能扩延、需求地域化、消费个性化,然而资源匮乏、污染严重,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变革正在酝酿。设计理应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整合与集成创新”。中国目前所处的国内外经济社会态势和发展正是急需要把“工业设计”作为中国“新产业结构创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我国自己的新型工业化产业链、新型工业文化的国策。

“适度的生活,适度的设计”——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这正是当前人类面对的严酷的地球资源、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的复杂现实所作出唯一可选择的态度,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的、可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朱光潜说:美的东西是没有功利的。咱们设计讲究真善美,你不真,你就不可能善;你不真,你不善,那就不是美。而美讲究什么?不要有功利。而这个世界不讲功利吗?到处在讲功利!

这是五年前的数据,每一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国耗费的能源是日本的11倍多,是西欧的7倍多。2010年Gucci在清华美院展览室办时装发布会,20分钟的表演,一个礼拜装修,八百万扔进去了,20分钟以后拆掉。这种事情在世界上天天发生,中国的车展,全世界的车展,花的钱几百倍于这个。

Q:您认为,现代社会,设计占有怎样的地位?

A:在支撑社会的三大支柱中,现在最成熟的是商业和技术。科技无限地永无止境地发展着。微信上甚至有些言论说,将来根本不用讨老婆,机器人全能代替;看到奔驰车来了以后,门自动打开,你只需要坐进去就行。人难道就这样生活?再过几百年,恐怕人就成了一个大脑袋加一个手指头的动物了。这不是设计的追求,这是科技追求的。科技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但我们的生活一定要更高、更快、更强吗?设计要想另外一些事情。

乔布斯在设计上很成功,但在商业上更成功。吸引你买了苹果4,不久又要买苹果4S……使劲地淘汰,但这个社会这么发展下去是会出问题的。商业说得难听一点,只要不犯法什么事都能做。我并不是贬斥商业、科技,人类社会永远需要这两方面,但也不能只要这两方面,因为这两个离人的本质需求还很远,最靠近人的本质需求的是设计。

设计是要创造一种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未来,设计都能够起到作用。现在,设计这棵小苗苗还很稚嫩,这时我们中国提出要赶超,要走到世界前列,就要想到设计这个因素,它能够制衡,但不能仅依靠设计,它是其中一个博弈的因素。而设计在现在所承担的博弈因素只是给商业包装、技术包装,这个设计没有完成设计的价值。

Q:您如何看待互联网对设计产生的影响?

A: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为设计师“分享”的理想提供了平台,带来了更多“共享经济”的可能。互联网时代下设计师们要把互联网当做一种思维的转变,把互联网融入设计之中,充分利用它的潜力。

技术是好的工具,但工具永远不能取代实质性的内容,不能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也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更不能让技术制约了创新。

Q:请您谈谈设计师设计一款产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A:产品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还被人为的赋予了“符号”价值。符号价值表达着社会化的“民族形象”,“物”在诉说着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经营、发展,以及我们之间的不同;表达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或价值观念,社会的差异被“物化”,或说“物化”了的社会关系。

当今世界的“消费文化”是对物质产品的过度依赖,以及对强势文化的盲目趋从,使人们渐渐远离了滋养文化的自然本源和自身文脉的传承。而文化建构的更深一层含义是人类的反思和“自觉”。对于产品的制造者——企业来说,除了资本意义上增值以外,它承担不起更多文化以及环境上的义务;而设计的责任和设计的伦理就必然要将“产品创新开发”的重点导向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研究及创造,这是任何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催化剂。

努力培养人们开始去拥有一双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东西的“眼睛”,有节制、理智地去消费,在理智地挑选适合自己生活的东西的过程中,体味生活过程的丰富性和充实感,发扬“栖息”之道的精神,努力提倡的可持续生存的价值观。“时间”终会将产品表面的修饰逐渐褪去,时间能让人们在花花世界里的舟车劳顿之后,审视内心。当你真正的找到自己发自内心的需要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喜欢那些朴实、诚实、简单、实用的东西。

因为当我们足够“自信”的时候,再也不需要利用品牌来提升自己的所谓的身份,这种态度便成了一种处世哲学。但是很多人却试图利用某些产品的商标来给自己贴上标签,并试图用标签来完成所谓“身份划分”。研究“栖息”之道,找到合适的“产品”,消除让产品扮演身份识别和身份划分的角色,还原了产品的本来面目——产品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是关乎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与“物”的关系的问题。

设计并不只用来美化物品的外在,也并不只是服装周上缤纷艳丽的纺织品。设计不是娱乐,更不是奢侈。从一个花瓶到一条高速公路,再到一个产业、一个国家发展的方向,设计所承载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工业革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工业设计正是这个大生产时代的生产关系的革命。这个功利化的工业化经济存在迅速的被大众市场所拥抱,从而孕育了人类“新”的世界观——为销售、利润、资源而生产,这似乎成为当今世一切的动力。但是工业设计的客观本质——“创造人类公平地生存”,却被商业一枝独秀地异化了!

但人类毕竟不仅有肉体奢求,人类还有大脑和良心。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分化、霸权横行等等现象越演越烈,但毕竟还有一些有良知的人士逐渐意识到人类不能无休止的掠夺我们子孙生存的资源和空间。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潜伏的灾难。人类的未来难道就退化成只有脑袋和手指吗?科技绝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它仅仅是被人类实现目的而需选择、被整合的手段,但我们常常会在追求目的的途中被手段俘虏。商业唯利是图的诱惑让人难以抗拒,到处醉心于“商业模式”,一切具有生命力的设计创新都被利润所扭曲,继续诱引人类无休止地消费、占有!

Q:请您谈一谈您认为的设计宗旨是什么?遵循这样的宗旨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服务设计”诠释了“设计”最根本的宗旨,即“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调整经济、技术、商业、财富、分配与伦理、道德、价值观、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的过程。服务设计聚焦了设计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占有物质、资源的欲望,而是服务于人类使用物品,解决生存、发展潜在的需求。这正是人类文明从“以人为本”迈向“以生态为本”价值观的变革。所以分享型的服务设计开启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门。

寄希望于中国的设计界有识之士,端正对设计目标和价值的认识,规避跟老外、“追时髦”、一窝蜂、跑“部”向钱的恶习,认真、踏实、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百姓的潜在需求,探索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路径。真正发挥“设计”对科技、商业的博弈功能,尽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诚邀设计同行分享干货、文章、报告等
投稿请发邮件 yaqi@gewuer.com
新闻报道及人物专访 804509071
1   4863

文章评论(0)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