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敬人
中国当代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籍设计师,现代书籍设计理念的推动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 AGI 成员。
坚持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做书亦是做人”
“每个人有自己的限度和缺点,每个人都不会完美,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不会高傲,也不会觉得高人一等,你就是一个普通人。”
吕敬人从事书籍设计四十余年,至今作品等身,桃李遍天下,年已七旬的他仍然在书籍设计这条路上跋涉,不曾停下自己的步伐,脸上也总是挂着那属于他的迷人微笑。这时的他提起自己的成就,仍然谦虚且纯粹。
赴日求学——“装帧的观念向书籍设计的观念转换”
1989 年吕敬人赴日本求学,师从杉浦康平,真正开始接触到了书籍设计。在那个年代,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大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设计与国外在观念上的差距。于是吕敬人产生了一种欲望,去外面看一看,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到了国外以后就会发现我们和他们的设计、作品、理念,差的都还比较远,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带着期待和新鲜感开始认真的思考,我到底要学什么。”就这样,吕敬人怀着对世界的好奇、对国外设计先进性的羡慕,开始了在日本的学习。
吕敬人工作室
“对我来说日本的学习打开了我的眼界,在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新的设计作品、方法、思维,自己开始不由自主的说着国外的好,这时候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感觉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吕敬人的老师杉浦康平先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对吕敬人说:“日本的文化其实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从文字、民俗,到文化传递……一个中国的设计师如果一味去羡慕或者模仿国外的东西,就会失去自己。所以,第一,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你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第二,你不能单从外在的东西看世界的本质。”正是这些话语让吕敬人顿悟,也影响了他此后的整个书籍设计生涯。对于在日本的学习所得,吕敬人老师做了总结:
一:反思自己的文化的重要性
“在国外反馈自己文化的重要性 ,杉本老师让我更加去敬畏自己的汉字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气质。”
二:设计不仅是一门技巧 更是一种修养和气质
“书籍设计师是一个信息设计的杂家,你要面对不同的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的积累,有文化修养的铺垫,在这个时候你得到文本之后才能产生联想,才能增加自己对这本书的态度的表达。这些对我来说很新鲜,因为我们中国的书籍设计强调的是装帧,人靠打扮马靠鞍,书籍要靠书衣打扮。我们做书到现在为止好多出版社都只是要求你给我做好看,要好的封皮儿,要吸引别人的眼球,但那只是外在的。这其实就像恋爱一样,对象的内在也要是丰富的,饱满的,有涵养的。”
吕敬人在日本文化的大坛子中到处去吸收各种领域的东西,除了平时上课和参与设计以外,他更多的是去观看电影、戏剧、参加各种民俗活动,游览名胜古迹,了解世界科技的潮流等等。在日本,他得到了很好的机会去学习到设计之外的东西。
三:做事做人的态度
“这一点给我感触很深,大家在做一本书时关注的细节,对于某些困难的坚持,跟自己较劲,对难度的执着,都是让我很敬佩的。我们每天的工作都在12点结束,并不是老师要求的,而是每个人都想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些都让我感觉很特别,尤其是杉浦康平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他非常的严谨,精益求精,以至于工厂都称他为恶魔。”
“工厂恶魔”杉浦康平老师
四:装帧的观念向书籍设计的观念转换
“书籍设计其实是信息设计,结果是要为了让读者感到满足。那么书籍设计师首先需要知道书籍设计最后的结果,里面文字、图像的结构、叙述的节奏、层次感,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设计的内容,这已经不是停留在一个装帧或形式上的概念,是你完全在做一个导演的角色,去参与文本的设计。
那个时候,我们收到一个文本,从一开始就要和编辑、出版人、画家或者纸张印刷者等等开始讨论,这些讨论可以说是非常激烈,甚至产生各种争执,但是最终都会达成一个共识。
这就是一个过程。什么是设计,设计就是交流,因为我们不是艺术家。书籍设计是传媒,得让读者看的懂,让读者得到满足感,让读者得到生活,这样的传媒才有价值。设计不是自我表演,是带着镣铐去跳舞,而带着镣铐跳舞并不是依附于镣铐,而是要挣脱镣铐,才能让你的舞蹈更加自由,表现的更好。所有这些都是怎么从装帧的观念向书籍设计的观念转换,核心其实是编辑设计。
书籍设计就是在研究文本叙述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做书籍就是在讲故事。比如我的展览,也是在讲一个故事,他也是一本书,所以这在概念上就不再是平面设计——书籍设计是平面+空间+时间+过程,过程叙述才是信息传达最佳的连接点。
书籍设计师就相当于文本的导演,当一个文本出现以后,我们设计师作为导演,把自己的观点和对这本书的理解转换成有个性的、独到的、吸引人的、让人们感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杉浦康平老师的书就会让人感受到这一点,那么这个就是我在日本学到的对书籍设计的理解,一个重要的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承其魂 凸其体”
在吕敬人的诸多作品中,我们常能见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他能够将传统文化完美的融合到现在语境中,不落俗套又不过分张扬。
如《朱熹榜书千字文》,使用了传统夹板装的桐木书板、牛皮带,如意造型的扣子。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的《中国记忆》则书脊上端用红线扎制中国方胜图形、内页为了展示大图而使用了跨页M折法、薄纸隔页与正文内页相互叠印等。在他的书中,这些都是属于传统与时代的形态。
《朱熹榜书千字文》
《中国记忆》
“承其魂,就是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的魂。凸其体,就是将我们崭新的时代感受,时代的形态体现出来.我们不摹古,但是要体现时代的精神;不拟洋,但是要得到传统文化的传递。”在吕敬人眼中,绝对不是把传统照搬、复古山寨就能成为传统文化,而是要把它转化为当代语境,让年轻人也能接纳。
“如果还是像老朽那样的喋喋不休的去陈述那些所谓的传统的话,那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会完全排斥的。我也曾是年轻人,我也通过了成长和学习慢慢的走进现代,走进现代并不是完全照搬西方,而是将传统的东西融化在我自己的设计观里,然后用现代的语言,适合现代的语境,又传递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温良恭俭让,它内敛、含蓄、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咄咄逼人。在我的作品中业可以看到,我并不强烈,带有东方的一种温和、淡泊、素雅,这也是我的追求。同时我也会采用现代的语言,比如说形式感,空间感,网格的设计方法,用现代的数字设计、信息设计来传达,而这些又是在今天的现代设计中经常应用的。所以我的“魂”可能体现在精神层面,而“体”是体现在我的书呈现的形态上。我并不落后,也不顽固,我只是在传统基础上善于吸纳新的形态和观念,和各个民族传承下来的好的方法论,并用到我面对中国读者的设计方法上。”背靠着中国传统书卷艺术这块宝地,吕敬人深感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的幸福。
书与筑——“书是让文字和图像诗意栖息的建筑”
一:“书是让文字和图像诗意栖息的建筑,建筑是让人类舒适居住的场所。”
吕敬人曾经做过一个展览叫“书·筑”,他邀请了来自中、日、韩三个国家的一些书籍设计家和建筑家合作,两两结成团队,最后做出了12本书。建筑的概念是吕敬人的老师杉浦康平提出的,杉浦康平本身就是一位建筑师,他总是把书籍看成是非平面的,“书·筑”的观念也由此而来。
“书籍是一个六面体,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物体,那个物体是什么,它承納着信息,图像、文字……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书是让文字和图像诗意栖息的建筑,建筑是让人类舒适居住的场所,所以一本书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无论你在什么角度,其实都可以观看,这是一。第二个,在阅读的过程中,从前到后,从开始到结束,它产生的是一个层层叠叠的,由平面叠成的空间体。文字在里头,需要从封面打开门,走进梵页——是一个窗帘,再走到前面一个空白是玄关,玄关到里面是目录页,目录页可能就是客厅……然后进入正式的舞台,舞台里面有不同的文章,图像、关键的空白,有放松有紧张的地方。所以做一本书,就像在做一个建筑。
吕老师向我们解释“书·筑”的概念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在做书的时候,要用透明的眼睛去看,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只看平面的东西,透明是指能够从外面一直看到里头,从开始的时候就要有一个观念。我这本书要有一个结构的叙述,我让读者在这个地方停留,在那个地方让他舒适的休息,做一个聚合,最后到结束让他能够很舒畅的离开这个房间,走到外面,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建筑的概念。”
二:工学x艺术=设计²
“书籍就像建筑一样是有结构的,每个细节都要做好,细节成就高度。在书籍设计中,细节往往体现在工艺上。中国的东西有很多好的创意,但是细节不够,差一口气,我们往往觉得特别遗憾。那中国的书也同样,明明是很好的书,结果就是起了波浪,这些就是我们的态度问题。
工学x艺术=设计²:艺术是自己的感受,工学是严谨的科学和逻辑,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设计的平方值。所以每种工艺都要把他看成一个细节,每一个细节组合在一起就成就了他完整的高度。我对这方面相对是比较关注的,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好,材料也好,纸张也好,外在的形态也好……触摸感觉,翻阅的感觉,承重感等等,书的五感都要关照到,所有这些就成就了一本书能够让读者感动的地方。不仅仅是好的内容,好的内容可以去电子产品里找视频和文字,书是一个物体,书需要人眼视、手触、心读,这样得到的书才是读之有趣受之有益。而不是说有一张好外皮,放在那里做装饰。”
吕敬人的作品中丰富的形态表现与工艺也都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非常喜欢民间艺术,用他的话来说:“因为真的太精彩了!”中国的传统的书籍形态,是全世界最丰富的,从龟板到卷轴、简册、册页、线装……外在的设计,我们有纸、有盒、有函、有屉等等,都非常丰富。这一点吕敬人非常想传递给年轻的读者。
吕敬人工作室里的木雕艺术品
“我也用一些传统的某些形式,我也学习中国传统的排版的格式、一些装帧的缝线的方法来传递中国的味道。但是我绝对不会复制,我肯定和过去的不一样,我希望我自己的东西能够从传统而来,并从从传统的东西延展出来。我的展览也是希望年轻人们能够爱上汉字的表现力,体现出这种传递的美感,这也是特别重要的。作为设计师我们要去了解然后去创造文字的美感,不仅仅是排列形式,而是创造内涵。”
教书育人——“亦师亦友”
吕敬人从日本回国一直在做书籍设计理念的传播,望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溶解以后传播给更多的同道,让他们也能够得到新的启示。
在那个时代,只要是请他去讲,他都会热情的去做,没钱也无所谓。“为了中国图书的进步我愿意去做传播。我其实也是一个很活跃的人,所以当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对我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让我感觉年轻很多,同学们活跃的思路也给我很多启发,亦师亦友。第二个是,作为一个老师,你需要很好的把你所掌握的东西条理化,清晰化,传递给你的学生。在这个方面,学校让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整理我的设计观念的机会。我的课件和课程一直在变化,我不停的提升自己,不停的把自己的视野灌输给同学们。”
他也会带同学们去韩国、香港、台湾、日本、德国……让同学们出去学习很多不同的观念,开拓他们的视野,哪怕这个过程需要承担极大的责任与风险。“请进来,走出去——这是我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交往和生活当中,我会和同学们一直在一起,大家的关系很亲切,大家也会叫我爷爷,所以我觉得做一个好老师,要把自己的身心和同学们勾搭在一起,他在想什么,你要去了解他,那么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来找你。
我不轻易否定我的学生,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想法,也许有的稍微幼稚一些,但是他总归在想。我的能做到的是去启发他、引导他,而不是否定他。如果他有一点点无厘头,那也没有关系,我也是从无厘头过来的,我也是从不会到会。同学也一样,当他做的好的时候,我一定表扬他,而不是摆出一副祖师爷的姿态。”
吕敬人工作室一角
在教学的过程中,吕敬人几乎从来没有责备过自己的学生,或者是对他们发脾气,他总是耐心的引导他们并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在他本科生教学的最后一堂课,收到了来自同学们的一件礼物,也是一本书。每个同学都为他画了一张画像,还有与恩师共度的时光的体会与感悟,这是一本充满了感情的书,在吕敬人40年书籍展上,这本书也有展出。
《敬人人敬》
“教学给我带来很多。让我学会了要忍耐、要厚道,要严厉但绝不是在口气上,而是要严谨教学。我也马上要举办我的书籍设计研究班,研究班传递的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教学思想,但是会更开阔,因为离开学校之后就会比较自由了,可以请来全世界最好的老师。我也能够更多的和同学们在一起,大家会在一起切磋,这是一件非常有满足感的事情。”1月15号吕敬人的教学班就要开始第九期了,他会亲自去到请日本的老师,当面跟他详谈教学的内容、形式、等等。
“每次教学我会非常认真准备,我的课程表我都会亲自去做,同学们看到之后也会体会到其中的心思,而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对付收钱的课程和研究班,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们又回到了做人的本质——我父亲说过的:‘敬业以诚,敬事以信,敬学以新,敬民以亲。’ 做事情要有诚信,做事情要专一,做学问要求新,做人要厚道。这些也是一生当中我父母给我的训导,我一直铭记至今,可能我还做的不够,但是我会一直坚持。”
采访结束后,吕敬人老师为我们签名赠书,一直送记者到电梯门口,直到我们上了电梯老师才回到工作室,这些细节处的感动也许就是老师一生秉承的做人与做事的态度吧。
“从小到大受到的家庭的教育,比我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更加重要,我在社会中看到了黑暗与痛苦,也有激励与友情。我会把家庭教育的根本——坚持、善良、敬业,用在身边的事物、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教学上面。我也曾经在出版社工作,但是出版社的环境和氛围让我实在受不了,所以我离开,开始学习书籍设计。做书很苦,又不赚钱,但是我仍然坚持不做商业。后来我去学校里做老师,我坚持保留我的工作室,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放弃。我一辈子70年,经历过很多很多痛苦的事,包括文革。但是人要活得愉快,有不好的事在眼前,要学会疏解,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探索成“材”之路:2024 巴斯夫® 小小化学家北京站活动亮相中国科学技术馆
202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