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帐号登录

第三方帐号登录

使用邮箱登录

找回密码

全站搜索 传播新资讯,发掘源创意!

文化沙龙柳冠中:设计的使命是对人类灵魂的净化

2017-11-29  6502

“设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小生产方式”不适应“大生产方式”而被催生出来的一种生产关系,它已经被证实为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技术潜能扩延、需求地域化、消费个性化的当今,设计本来应有的职责被严重地歪曲了,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变革正在酝酿。“设计拉动型”制造业将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从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和设计强国。

设计的使命

面对中国特殊的栖息、交通、饮食、老龄化等等生活方式的问题,我始终认为要坚持应用“设计事理学”方法进行的研究、创新设计实践活动。这种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的实践不仅会有利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也会对所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关注根据特定人(群)的需求目标,会在不同时间、环境、条件(外部因素)下,其目标的实现受到目标系统的“限制”。研究这个在“物”之外因素限制的过程,即是“做事”的“目标系统”定位,也是评价、选择、整合原理、材料、技术、结构、造型、产品等“内部因素”的依据,乃至是引导这些内部因素创新的动力,以创造“新”物种或“服务系统”的创新。对解决问题的外部因素的认识是对人类已有的产品或服务系统“目标系统”的修正或“革命”,这才是设计创新和整合、集成创新的本质,其目标是做“事”和解决问题,而非偏执于“物化”的产品设计。“设计事理学”对创新的评价标准就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哲理——“持而不有观”、“适可而止”,即“适当”、“适度”、“适合”,而非对欲望和最优解的无限追求。

我从上个世纪末就提倡“服务设计”是“事理学”最好的应用领域,是当代“社会设计”的必然方向。“服务设计”诠释了“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调整经济、技术、商业、财富、分配与伦理、道德、价值观、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的过程,服务设计聚焦了设计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占有物质、资源的欲望,而是服务于人类使用物品,解决生存、发展潜在的需求。这正是人类文明从“以人为本”迈向“以生态为本”价值观的变革。所以分享型的服务设计开启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门。

设计的担当

设计不仅仅是生意,而是为人类可持续生存繁衍担当!工业革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工业设计正是这个大生产革命性创新时代的生产关系。但这“存在”的另一面,功利化的工业化经济迅速地被大众市场所拥抱,从而孕育了人类“新”的世界观:为推销、逐利、霸占资源而生产,这似乎己成为当今世界一切的一切的动力!? 但是工业设计的客观本质——“创造人类公平地生存”却被商业一枝独秀地异化了!然而,人类毕竟不仅有肉体奢求,人类还有大脑和良心。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分化、霸权横行等现象愈演愈烈,但毕竟还有一些有良知的人士逐渐意识到人类不能无休止地掠夺我们子孙生存的资源和空间。

“服务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设计领域的学科方向,诠释了“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调整经济、技术、商业、财富、分配与倫理、道德、价值观、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的过程。服务设计聚焦了设计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占有物质、资源的欲望,而是服务于人类使用物品、解决生存、发展的潜在需求。这正是人类文明从“以人为本”迈向“以生态为本 ”价值观的变革,所以分享型的服务设计开启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门。

“服务设计”已经或正在成为个人和组织在服务战略、价值创新和用户体验创新等层面迫在眉睫的需求。我们倡导中国设计界、学术界和产业界以及具有共识的组织和个人,结合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实践,共同建构中国特色的服务创新理论和方法,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共同开启中国设计的新纪元。但是,当前世界领域的“服务设计”基本仍局限于为逐利的工具、技术层面的探讨,至多是䇿略层面的研究,忽略了“服务设计”最根本的价值观:提倡分享的使用、公平的生活方式!这个价值观的升华才是己发展了百年多“工业设计”真正的归宿。

对人类灵魂的净化

设计是谐调人类需求、发展与生存环境条件限制的关系,这称之为适可而止、因势利导的可持续发展之理。设计的对象表面是“物”,而本质是“事”。

设计的宗旨是解决问题。工业设计更不能违背这个原理,就像原始工具一样,为解决生产力问题而诞生,即使后来有文化等变异而出现的差别,修饰的设计也只是表面功夫,如果设计对象无法具体化,就没尽到设计的本质。

当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科技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潜伏的灾难。人类的未来难道就蜕变成只有脑袋和手指吗?科技绝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仅仅是手段。我们常常会在追求“目的”的途中被“手段”俘虏了。科技不是目的!它仅仅是被人类实现目的而需选择、被整合的手段。但商业唯利是图的诱惑太让人难以抗拒了,这个世界到处醉心于“商业模式”,一切具有生命力的设计创新都被利润扭曲了,继续在诱引人类无休止地消费、挥霍、占有!

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类生存的条件和资源越来越匮乏。我们都在追求平等社会,那么就要为多数人而设计,不是为少数人,也不是为商业,而是为百姓,为社会,这才是设计的本位。设计师应考虑人们需要什么,为人们指出方向,实现地球、人类、自然的一体和谐。

现在很多设计师都在一味追求时尚,设计成了资本的奴隶。很多时候总在说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其实这个说法很空,因为设计是为别人,艺术是为自我。设计师是在做上帝没做过的事情,这种使命感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言的服务,设计师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符合解决问题的设计宗旨,我们设计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就是不断开发新的理念,创造一种合理的、健康的生存方式。

中国设计!

中国的工业还处在很幼稚的加工制造阶段,有“造”、还没有自己的“制”,有了工业,还没实现工业“化”,其实现在还没到时候谈“创新”,急着创新只会追求表面上的“抖机灵”,走上歪路。这跟中国的企业体系有关,本质上还不能实现自强,是因为中国企业的机制还停留在“引进”后的生产加工体系上。因为机制问题,很多所谓的设计只是在引进国外原理、技术上的模仿、改造,设计基本停留在“外观造型”、“涂脂抹粉”的美化上,完全谈不上是设计。中国现在只是个加工大国,处于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春天还没真正迎来。

当然,引进技术不是不好,也是一种学习。那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应该看得更远,而恰恰只看脚底下。“它山之石”不去攻“玉”,却攻“利”。我们的引进的技术不会转移、不能重组、不去“打包”,不将表面不相干的技术糅合在一起,不懂发挥“风马牛效应”,就会出现“山寨”这种追逐“急功近利”的模式。说到底也还是机制的问题,我们既没实现设计的本质,只醉心加工质量、商业牟利、恶性竞争、资本运营的管理机制,不懂得将设计驱动创新的管理流程融入企业管理机制中,好的设计当然得不到重视,自然也只关心“牌”,而不重视“品”的积淀,所谓的“品牌”打造只是变相的“广告”。要改变这种机制和现状,政府就应该大力扶持一些有潜力的企业,建设企业所需的上下游“产业”协作机制、平台,使之形成健康的产业链,否则永远只能是中国“加工”,完成不了中国“制造”,更做不到“Design in China”。

设计的永恒

好的设计才能够永恒,才能够给大家带来关怀和利益。如果急于成功,必然要取巧,只追求外在华丽吸引人,很多需要设计的地方没有去设计。外在的华丽确实也可能“酷”、“时尚”,但那只是个最终设计被包装美化的结果,那是虚而不实的浮华,而不是设计的实质。设计不是作秀,应该是经典而实在的。

我很喜欢外国的一些设计,非常低调,甚至可能觉得看不到设计。比如芬兰的设计博物馆,每天都展出“已被日常生活接受了的”东西,其实是一些各个年代的历史痕迹,像某个时期的用品,是当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物件,参观的人们会感受到当时生活的场景。那也是一种设计,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设计,一看就能联想到某个特殊年代。中国也有这样的设计,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自行车的“雨披”,这些都是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文化、习俗等整个社会的缩影,无论人们走进那里或使用这种物件,就能联想起曾经的生活场景,情不自禁体会到一种肃然或亲切,因为这里同样赋有历史沉淀的意义。这就是设计的威力。经过时间的变迁而最终留下来被百姓所接受的一种“生存方式 ”,就是好设计,就能够永恒。

写在后面

设计不能仅凭个人力量,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因为政府就和父母一样,起着成长的引导作用。我们都需要冷静思考,既要看见过去,更要远眺未来,设计还有很长的路等我们去走。我寄希望与我国设计工作者共勉,端正对设计目标和价值的认识,真正发挥“设计”对科技、商业的博弈功能,规避“跟老外”、追时髦、急功近利,认真、踏实、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百姓的潜在需求,探索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路径。不要把“设计”当作“职业”,也不仅把“设计”当作“事业”,而是把“设计”当作“使命”或“信仰”。从而担当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任,继承和发扬设计的使命:净化人类灵魂,为人类社会未来不被毁灭而贡献“设计”的智慧。





诚邀设计同行分享干货、文章、报告等
投稿请发邮件 yaqi@gewuer.com
新闻报道及人物专访 804509071
0   4933

文章评论(0)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