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帐号登录

第三方帐号登录

使用邮箱登录

找回密码

全站搜索 传播新资讯,发掘源创意!

文化沙龙原研哉:以平面设计作为一个手段去调动人的能动性

2017-08-02  6861

有人说:全世界最好的设计,在日本。不可置否,MUJI无印良品将日本的设计美学传递给了全世界。而原研哉(KenyaHara),这位温润而雅的日本绅士,曾担任MUJI的艺术总监,在MUJI、乃至日本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将对设计的触觉,衍生至哲学层面。

旅行中认识自我

“我最喜欢出发时从家到机场这段路程。旅行最有意思之处就是,你并不清楚那个地方会给你带来什么新鲜与刺激”。--原研哉

每一次出差或旅行,日本设计师原研哉乐于乘坐最早的航班出发,他说:“喜欢一个城市‘醒来’之前的状态。”

灰白头发,深浅不一的黑色衬衫和西服层叠出纯净温和的丰富色调——这是原研哉给人的印象——平静温和。这种印象,一如他所强调的设计概念,至纯至静,而张力十足。

原研哉热爱旅行,聊起旅行的话题,他的谈兴渐浓:“我最喜欢出发时从家到机场这段路程。旅行最有意思之处就是,你并不清楚那个地方会给你带来什么新鲜与刺激”。

原研哉说,设计师的最大功能是发现。而旅行未必要到什么著名的观光点,即使只是坐在小摊上吃一顿饭,也可能发现店家的碗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北京的大屋顶的角是微微倾斜的,而日本的屋顶都是垂直的。原研哉说,日常事物往往是设计灵感的来源。他在旅行中总是带着一种比较的心理,透过外界,更深地认识自身。

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世界和生活的细微变化,但与我们不同的是,在面对各种变化的时候,原研哉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色彩缤纷的东西划归到一个经久不变的原初形态来重新审视——这一点从他热衷搜集的旅地物品便可见一斑。原研哉说,自己的家里辟出很小的角落,放置旅地纪念物,“未必是那些标识性的物品,但要有本地生活的印记,譬如筷子譬如碗碟等等”。

因为设计要尽可能地显现事物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形状与气质,白色便是原研哉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颜色,第一次从白色中获得启示是大学时代,当时他造访一座孤悬海外的小岛,发现岛上的教堂、人们家里的墙壁都是纯净的白色,在染上尘埃之后,人们从不去擦拭,而是喷上白色的漆,保有一份无暇。面对纯白本真的世界,原研哉被深深地打动了,他站在小岛上,想象时间的奔涌而来又转瞬即逝的存在感。在原研哉看来,“留白”并不只是作为功能的一部分而存在,白色本身就是一种至美。

Q:您曾写过一本名之为《白》的书籍,针对“白”以各种角度分析诠释。在我人生当中,目前曾看过最白的事物是参加亲人的捡骨仪式时看到的“白骨”。那种经过高温火焰燃烧所留存高密度的白,看起来虽然平光却隐隐透着亮度,不可思议的感觉让我至今难忘。是否可请问您人生当中看过最白的事物是什么?

A:我在“读卖新闻”正写着一个名为“白百”的专栏,准备集结成册。之前的《白》是从理论切入,现在则是希望找出 100 个与“白”相关的实际事物,重新让大众发现身边有许多深浅不一的“白”,比如说骨头或是乳汁等。目前写到第 12 话,若要从中选出一个最白的事物,不写完剩下的 88 话还真不知道(笑)。

我觉得白色是一种具有爆炸性亮点的颜色,能从其他颜色之中跳脱出来。代表生命的蛋是白色的,而象征死亡的骨头也是白色,因此白色可说是一种象征生命起源的存在,也介于生死之间,仔细去探究可以发现许多接近于真理的事情。

原研哉知名创作《白》。原研哉曾在书中提到:“白指的不是白色,而是可以感觉到白的感受性,所以我们不需要寻找白,而是要寻找能够感觉白的方式。”

Q:依照您这样的说法,“白色”与其说是一种颜色,不如说是一种“状态”,像是万物的原点一般?

A:你比喻的很好,“白”不该说是颜色,它是一种极为显著、让人注目的“状态”。

对我而言白色的相对其实是“灰色”,因灰色是把所有颜色混在一起后,出现的混乱状态颜色,情报量最低也最模糊。而如何从混乱的情报当中整理出正确的讯息,让这道光亮的“白”直达观者心里,就是我的工作。

“设计是什么?”

“设计是什么?”这是原研哉长时间追问的命题。他曾提出“日常设计”的理念,带动了设计关注“日常”的走向,“创意可以来自看似平凡的生活,怎样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提取一些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融入到设计当中去,让它形成一个体系、一个线索,最终把它落地,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原研哉温和地笑着说。

基于“日常设计”的理念,原研哉曾策划组织过一个题为“再设计:21世纪日常用品”(RE-DESIGNーThe Daily Products of the 21st Century)的展览,邀请32名日本设计师,让他们回到原点,重新审视自己生活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而这些“再设计”的物件包括卫生纸、火柴、茶包等等,素材很质朴,设计出来的作品却令人惊叹。原研哉强调:“在21世纪的平面设计领域,并不只是做一个好看的型、好看的颜色而已,而是你怎样以平面设计作为一个手段去调动人的能动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原研哉曾说自己的朋友圈中,反而更多是建筑师与作家,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原研哉所办的展览中,常邀请许多建筑师一同参与,除此之外,他更举办过“建筑师们的通心粉”展,以平易近人的义大利面条,传达出建筑师的创意,相当有趣。

另一个同样由原研哉所策划的展览“ARCHITECTURE FOR DOGS”,也令人印象深刻,邀请了许多建筑师参与,为狗狗设计住处,参与的建筑师有伊东豊雄、妹岛和世、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 MVRDV 等,还有德国设计师 Konstantic Grcic。

除了无印良品的视觉设计外,梅田医院的标志系统规划也是原研哉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家妇科儿科医院,因为考量到孕妇生产时会在医院待上一段时间,为了提供柔软温馨气氛,因此指示的标志使用了可洗涤的布料制作。

另外日本茑屋书店的整体品牌形象(Branding)也是由原研哉所规划。

设计的终点在“家”

问:在你看来,设计师在建立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中,应当考虑哪些原则?

答:设计的终结点在“家”。作为设计师,你首先要考虑你的设计是要摆在家里,还是要放在展厅里?是否适宜摆在家里、在家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设计的妙趣在于将日常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产生视觉和观点上的新鲜感,而这个感觉一定是回到日常生活的,摒弃了展厅里的“表演感”、“展示感”的,与生活有机融合的。

问:有人认为日本的设计重在提供观察事物的新的角度,而中国的设计重在赋予事物形状和颜色。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设计出发点?

答:对比两国的设计,一定要明白:日本是经过了两次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两次“泡沫”之后,经历了关注“形”和“色”的阶段,所以现在大家提倡“普通”是好的。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有了钱之后,大家首先去关注的当然不会是“普通”,而是关注豪华的、特异的、与众不同的,这时候强调关注“普通”可能还不到时候。

问:你曾提出一个“消解个性”的设计理念,而一般从事设计的人总是极尽所能地张扬个性,你如何理解设计中的“个性”?

答:“个性”在21世纪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在上一个世纪,个性可能是重要的,但现在比个性更重要的是想法——对社会的洞察、对事物认识的程度和认识的精度。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想法,可以强调个人,但设计最重要的是,怎么样让想法融入社会中去。我做过很多大奖赛的评委,在评审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位设计师可以依靠某一点突出的个性创作出作品,但其实把各种各样的个性罗列在一起的时候,那点个性就不是最强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对社会的理解和洞察转化为想法,设计更能展现出来。因此,在今天,一个能够转化成视觉形象的想法比个性来得重要。

Q:那么接下来是否可以谈谈设计创作,您在进行设计工作时,是如何发想创意?

A:以低调、无声无息的姿态进行“看不见的设计”,看似没有设计却有机能性,尽可能不做夸张或是太独特的造型,以最低程度的加工来做设计。

但我年轻时,也曾为了找到自己在设计界的定位,高调地对外展露自己的设计能力,随着经验累积,懂得慢慢收敛自己的设计手法,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最深层的哲学。

Q:年轻设计师为对外发声,或许如您所说为了找到自己的定位,经常会有设计手法太过的问题,您会认为这是所谓“不好的设计”吗?

A:我觉得年轻设计师为了找到自己定位,积极地向外放出自己的才华是好事,若不积极对外发声无法得到外界的注意,也很难接到案子。设计手法过不过要看设计成果而定,不能说高调的设计就是不好的设计,有时候欣赏新锐设计师锋芒毕露的作品也会有格外的乐趣。

Q:决定接案的基准是什么?

A:基本上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我不太推案子,除非真的是没有时间,或是没兴趣。有时候不是会有一些很奇怪的案子找上门吗?了解状况后我会试着去提出不同的想法,“这样是不是会更好?”的方向,但如果对方不为所动,我就不会接下来做。

Q:是否曾有遇到瓶颈的时候?

A:对我来说好像很少遇到因为想不出来就停步的状态。我不太用理论来做设计,我与设计的关系就像是草履虫的正趋光性一般,非常直觉而本能地,在觉得能够尝试的地方设计。

如果真要说想不出创意的时候,……(思考中),我会一直尝试不同方法来设计看看,自然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对我而言,设计领域里还有很多想尝试的事情,比如说做个度假村,或是旅馆、农业、甚至是跟飞机有关的设计等。有时候单纯为了完成业主想要的设计,而做的作品都会比较无聊,之后希望能获得足够的支持,来做自己觉得必须且有趣的设计。

Q:所谓做度假村或旅馆等,是指整个企划中跟平面设计有关的部分吗?

A:不,其实我现在已经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了。我希望能跨领域做很多不一样的设计,如果我跟一群设计师在一起的话,自然而然会被认为是“平面设计师”,但如果我是跟艺术家或作家在一起的话,就只会被认为是一位“设计师”。

我觉得“设计”是一以贯之的道理,设计师的 SENSE 能适用于不同领域,但不同领域的设计有其必备的技术专业与经验,这时候我就会找该领域的设计师一起参与计划,而我担任策划的角色。

我们的环境里不管是建筑、产品、平面,都是被设计过的产物,我希望自己成为整合者,让生活因为有了设计变得更舒适。

Q:您是在什么阶段,发现自己对设计感兴趣?当初是什么动机,让您选择武藏野美术大学就读?

A:虽然小学到高中这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画抽象画,经常画到废寝忘食,但到高二为止,我都还以一般大学为目标,直到老师建议我报考美术大学,才重新思考了人生方向。

但我考试时反而不是往纯艺术的方向,直觉地就想走设计,自己也不太知道为什么。我当时考了东京艺术大学与武藏野美术大学,最后只考上了武藏野美术大学因而就读,也因受到恩师向井周太郎先生的启发,接受他的设计论理思考,才有我的设计存在。

Q:一般民众对于“设计师”的态度普遍认为是“喜欢画画的人”才能做的工作,您有什么看法?

A:绘画能力等于是造形力的基础,的确是判断是否能成为设计师素质的条件之一,但其实能成为设计师的人,天生具备一种能创造出“美”的才能,将这样的才能经过训练,就能稳定地呈现出质感好的设计,我认为这样与生具来的才能,不是单纯经过训练就能获得,世界也不需要太多设计师。

1998 年长野冬季奥运的开闭式节目纪念册也是由原研哉所设计制作,擅于纸材特性的原研哉,也为了这次的设计案,与纸厂研发出特殊的纸张,用以展现雪与冰的气氛。

2005 年爱知博览会海报,使用了收藏于爱知县的江户时代博物图画为主题创作。

Q:若像您所说,设计师是一种像是被选中的人才能执行的工作,是不是代表教导“设计教育”的学校其实也不需要太多?

A:其实我觉得大家都太执着于“设计师”这三个字,接受了设计教育不见得就只能变成设计师,这个“师”字有时变成枷锁,限制住未来的可能性。像是若策展人有设计的基础,一定能策划出不同于一般的展览,抑或像你有设计的背景因而创立“设计发浪”这个平台推广台日设计,或者成为学者、评论家、甚至是户政事务所的行政人员我觉得都没关系。设计应成为一种普罗大众的“教养”,而不是那些拥有造形力素质的人们才能活用的“能力”。

Q:艺术家也是一群能创造出美的作品的人,现在的设计作品也有许多偏向艺术手法的表现,艺术与设计的界线是否已越来越模糊?

A:艺术与设计交互影响的潮流很久之前就已经存在,像是草间弥生为自己创作,但她的作品被应用在很多产品上,变成设计元素的一部份。

但我认为艺术家与设计师本质上是不同的,艺术家为自己做作品,设计师为服务大众而存在,必须要能获得社会与市场多数的认同才能成立,当中有其门槛存在。也因此艺术家的作品总是有趣。

Q:日本大师柳宗理说:“设计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用途。”想要请教您,您怎么诠释“设计”?而所谓的“好设计”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A: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让陷于陈旧思考的心忽然觉醒一般。

文章来源:CMF产品视觉体验





诚邀设计同行分享干货、文章、报告等
投稿请发邮件 yaqi@gewuer.com
新闻报道及人物专访 804509071
0   5292

文章评论(0)

发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