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公益事业在中国,人们可能会想到明星声势浩大做慈善,社会名流光鲜亮丽地汇集在以公益之名的盛大晚宴上,同时也不能不想起一个对于中国公益事业最为知名,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最富争议的名字——徐永光。
在刚刚落幕的2017年北京798设计节暨+86设计嘉年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中国公益事业的奠基人。艺术、设计与公益的结合可能不止一次,关于公益与艺术、设计的结合与未来,我们希望知道更多。
徐永光在798设计节暨+86设计嘉年华上发言
从“希望工程”走来,30年公益人生不只靠“情怀”
徐永光的人生经历较之他人,必然是更加丰富的。他前后经历了士兵、邮局职工、团中央干部、公益人等多种职业,仕途上更是在短短几年间完成了其他人十数年都未必能完成的升迁。但他对于过往的人生经历,却只说“我主要还是做公益,做公益已经30多年了”。
30几年的公益人生,徐永光一手创造了中国公益史上神话般的“希望工程”,使它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品牌。之后,他先后辞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职务,青基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职务,投身南都基金会,成为了一名“社会投资家”。
身份的转变使得徐永光对公益事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希望工程“时期,他们按照民间的公益的模式来经营,作为有一定官方背景的公益项目,“希望工程”走的却是社会化的道路,很快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徐永光说希望工程“做起来比较顺”,同时“还是按照慈善的规则,首先要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满足参与者的需求,捐款人觉得这个投入的回报很高,捐300块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300元和一个孩子命运的改变,这样的一种慈善的投入,很有价值。”
“社会投资家”和“公益人”两种身份,对于徐永光来说既是一种转变,也是一种兼顾。离开一个成功的公益项目的领导者和执行人的身份,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公益行业的“基础建设”,力求打造一个良好的可供公益事业发展的生态。“现在我做的事情,其实感觉挑战更大,虽然我们在做公益行业的一个基础设施建设,让公益行业的人得更好的成长,机构得到更好的发展,优秀的公益品牌、产品能够规模化”,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目标,他意识到公益事业的持久发展和商业之间的种种紧密联系,“做这样的事情其实和商业没有区别,它也是要投入和产出”,在这个层面上,公益事业面临比商业更加难以处理的挑战,因为其结果并不往往表现为财务上的回报,而是体现在社会文化、社会信任、公众素质等其他方面,这样的产出是很难按照指标进行衡量的。对于公益事业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的现状,徐永光说“不能就满足自己的情怀,要真正注重效率。真正要看结果”,脱离情怀的空话,将公益事业的产出可视化,是身份转变带给他的思考。
公益事业的发展,不能靠“纯烧钱”
如何才能使公益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如何使好的公益项目可持续地发展壮大?徐永光不只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示公益与商业合流于社会企业,公益、商业与政府跨界合作,是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
公益事业的发展,势必要求大量资金的投入,有一些公益项目,是“纯烧钱”的,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救助性质的项目。但“公益”和“烧钱”,在徐永光看来,绝不是绑定的。很多公益项目,是可以做到投入同时收获产出的,比如文化性的项目,前期的开发投资之后,后续的文化产品,可以为公益项目的持续发展推进提供资金的支持,“产品出来之后,如果确实她是有价值的,就会有各种人来买单,有受益者买单,有政府买单,有基金会买单,有公众捐赠买单,其实在进行操作的机构,是有可能做到不烧钱的”。解决了只见投入而不见回报的困局,好的公益项目才有可能在良性的生态循环当中,继续寻找扩大影响力,提升质量的道路。“调动各方力量,利用各种资源”,公益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给自足,反过来就能以更高效率去解决社会问题,如此实现项目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赢”。
而要摆脱公益项目的“烧钱”困局,徐永光认为,在公益中寻找商机是唯一的选择。“其实在公益里可以找到很多商机,但这种商机不等于为了赚钱为目的的,而是钱赚了之后,能够使你的项目做大,纯烧钱做不大”,以公益的眼光寻找商机,是徐永光作为社会投资家和商业投资人的不同之处,在公益当中引入商业,目的是满足公益投资人、社会和公益本身的需求,让好的公益项目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和他认为公益事业应该摆脱空谈“情怀”的主张相辅相成,要做好一个公益项目,应当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商业。
直面质疑,“道德绑架”是公益发展的障碍
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资本,进入以慈善为目的的公益事业之中,势必会引来大量的关注和质疑。这也是徐永光长久以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谈到商业资本如何兼顾社会和商业目标的问题时,徐永光用逻辑的方式进行了回答。“如果你这个项目满足了社会需求,解决了社会问题而且有规模,有商机,吸引商业进来,它如果是想赚钱,是要将项目做坏了赚钱呢,还是把项目做好了赚钱呢。这个逻辑上,总是要将项目做好了,才能赚更多的钱”,投资人的身份显然让他能够进行脱离传统公益模式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上,他更多地站在了投资人的角度上,“这不是做公益的人的逻辑,真正做投资的人,也会觉得要将项目做的更好。事实上,有商业进来,项目都会得到提升”。商业资本出于盈利目的,势必推动公益的进行,而公益所追求的,并非个体或机构的利益而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层面上,徐永光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
但公益事业向来是社会公众目光的聚焦之处,种种质疑声浪从未平息。面对质疑,徐永光从不打太极,他直言“这是麻烦”。“本来是可以将事情做好、做大,但就是因为道德绑架,这种质疑,这种诛心之论,让好多人不敢做,反而受了限制”,公众的监督和反抗让公益和商业的结合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公益需要商业的参与以求发展,另一方面公益也因商业的参与而饱受诟病,徐永光说“所以我总觉得,直接从商业角度,找到事情来做,没有人去指责你,但如果做公益的人用同样的方式来做,马上就会有人说你是想借公益来发财。这是我为什么经常对这种道德绑架感到很愤怒的原因”。社会的惯性思维和一些人不加思考的盲目指摘,使得想做公益想参与公益的企业、商业资本踌躇不前,公益事业的良性发展链条从源头上被“道德绑架”切断了,要打破这种局面,一方面是从事公益的人应当有直面质疑、坚持自我的勇气,另一方面也需要寄希望于社会大众的理性思考,摆脱固有的对公益事业的刻板印象,从舆论上为公益的发展创造一个支持的环境。
中国公益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有了商业资本的进驻,获得发展的资金动力之后,公益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走向规模化。形成规模,是当下中国公益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对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公益领域的基础建设的徐永光来说,扶持好的公益项目形成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公益项目的规模化,他指出了两条道路。一是联合基金会,打造扶持公益品牌的平台,让那些能够带来切实社会利益却不能靠自身力量发展壮大的项目获得支撑。这是一条正在实践中的道路,“中国好公益”这个由15家基金会联合支持的平台,目前已经吸引了全国40多个公益项目和品牌的入驻,借助平台的力量进行着发展和扩张。而另外一条道路,就是吸引商业资本。“在一些公益项目里,可以看到商机,可以转化为社会企业,它就变成了商业,用商业的方式找到投资,做企业化运行,而且将你的项目变成服务和商品,可以越做越大,社会问题也越解决越好,”在这个维度上,徐永光对公益的思考显然超出了人们对于公益和慈善的传统认知,他对商业资本和公益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用商业模式运营公益,用商业模式来同时实现投资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收获“皆大欢喜”的局面。
两条道路,一是保持公益项目的本色,借助平台力量扩张,二是变公益为社会企业,进行商业模式运作,这是徐永光为中国公益开出的“药方”。
尽管面临质疑、遭遇困境,但徐永光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前景是一片光明。“前景一定是很好的,因为社会需求在那里,道德绑架是不能阻止它发展的”,他如是说。
公益向右,设计向左,慈善事业的想象力其实可以更丰富
公益的理想是什么?是要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的关系。设计的理想是什么?解决人和技术的关系,人和人类整体的关系、人的现在和人类未来的关系。设计和公益的目标都是为了创建理想的社会。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过程,用这种创新理念去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双优力量的组合,它将是我们社会良性发展的重大利好变革。专业领域中,许多项目运作的专业化水平较低,造成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公益项目在设计创新、品牌打造、项目策划、产品设计、筹款等方面,还需要得到策划、设计、营销推广等专业人士的太多服务,并让设计师等专业人士从做大的公益蛋糕中获得应有的报酬。如此,如何做到既贡献出设计界对公益事业的爱心,也提高公益资源的配置效率,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进入公益界,从而建立设计助力公益服务的专业化、日常化运行机制,最终实现公益项目的自我滋养和永续,是目前最核心的问题。
乡土教材对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天下溪王小平老师做了十几年,值得钦佩,但每年做一本,规模太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地方都有在本地或出来的乡贤,他们都想为家乡做事。善泽君公益创新工场不仅看到学生学习的需求,也看到乡贤和大众回报家乡的需求,要做全国乡土教材众筹众包平台,这是设计与公益合作的有益尝试。
中国的社会问题,全然依赖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像徐永光这样,能够在专心公益的30几年中不断思考,不断寻求发展的新道路的公益人,对于中国公益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公益加商业的美好愿景面临着种种困难和质疑,我们也仍有理由相信,中国公益将会寻找到一条独特有效的发展道路,它的未来一片光明。2017年,毋庸置疑会成为中国设计界改变世界的重要一年。
徐用光工作照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基金会中心网名誉理事长,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徐永光1988年辞去团中央组织部长职务,创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创立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品牌。2007年与上海南都集团周庆治等共同创办南都公益基金会,该会以“支持民间公益”为使命,致力于推动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与社会创新。
徐永光先生潜心中国民间公益慈善事业25年,在社会组织实务和理论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树,主编《中国第三部门研究丛书》,著有《叩问天人之际―徐永光说希望工程》。近年来不遗余力推动慈善体制改革和现代慈善文化建设,发起建立中国基金会中心网,在提升基金会行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方面,取得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