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续篇
自上一次+86平台对我本人进行了一次个人推广,受到了广大友人的关注,但也同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多的就是除了上次文章中最后寥寥数语阐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并未能在作品中看出如何使用进化的视角进行产品设计,并践行自己的设计理念。
今日有幸再度与+86平台携手,有机会为大家更深入的聊一聊进化的玄机与设计的关系,把自己近几年一些不成体系的认识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裨益,思虑不周之处还望斧正,期待更多的反馈与交流。
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花儿为什么那样美?”
普遍来讲,花是人类社会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一种可以在公开场合展示的生物性器官,并被认为是美丽的象征,被赋予了无数美好的寓意。但,为什么是花?而不是大象的,或者是其他生物性器官呢?有人会说是鲜艳的颜色;有人会说芬芳的气味;有人会说是完美的比例,等等等等... ...
但其实并不是因为花真的美,而是因为认为花美的早期人类都活了下来,才有了今天我们对于花儿美丽的感慨!
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植物开花意味着当地的地质和气候环境适宜生物的生存,花朵意味着紧随其后丰硕的果实和被其吸引而来的其它动物,对早期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人类来讲,这样的环境意味着稳定的食物(能量)来源,也就就意味着更大的生存几率。于是懂得寻找这种环境的人类取得了成功(至少是导致成功的要素之一),并且把花朵与生存收益的这一认知以知识、或者基因的形式一代一代的传递,随着人类足迹扩大散播开来,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的我们。同样的原理,基本可以用来解释一切所遇到的让我们感到心旷神怡,舒适放松的自然环境。而花,这一包含了众多要素和信息的典型代表物,是在帮助我们成功繁衍生息的过程中被人们逐渐凝聚成了审美的象征,这整个的背后逻辑就是我们在进化当中形成的——认知模式。
在这里我并不打算深入说明认知模式这个概念,认知心理学和进化行为学当中有海量的文献对于认知模式进行定义和探讨,作为一名十分业余的业余进化、行为、心里学爱好者,我仅能以有限的认识来阐述这个理论,但是作为一名职业的设计师,却可以对其充分加以利用,就像我上一篇推广中设计理念部分所提到的一样——从自然当中汲取灵感;从人性深处洞见设计。通过对认知模式的理解,我们所汲取的灵感并不应当是对自然当中造型元素的简单模仿与重复,而是理解其背后一长串的进化逻辑,从而把握和抽象出最深刻的语义,使之不仅表象上与产品传达的意图相匹配,更是对产品功能与造型价值的背书。认知模式就是隐藏在人性纷繁复杂的背后的真理,洞见了认知模式,我们就掌握了开启人们感官大门的钥匙。
如何利用认知模式做设计
可以说,人类一切对外界事物的反应都依托于认知模式,它就像一个方程式,在外界刺激和人类反应间不断的进行着换算。一提到方程式,提到模式,就意味着它是有迹可循,有规律可言的。接下来我就把几种可以应用到设计(多数集中于造型设计)当中的以认知模式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加以介绍。
剖析本能
亿万年的进化所形成的的策略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十分成功的,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坚实的证据。那么每当我们被要求设计出某种感受的形态时,不妨回溯到形成这些感受的源头来进行造型。我们先以一个成功案例来反向推导,看看高手是如何追本溯源的。
电影《超能陆战队》(Big Hero 6)当中大白的造型深入人心,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这个造型在认知模式当中对应的本能源头。我们从形态、客观表现及其背后的认知模式,到其形成主观感受的顺序来推导。
圆形意味着没有锋利的边缘,在接触当中不会带来开放性的创伤,是可以安心接触的;白色通常是没有杂质,洁净的表现,表明其不携带危险性的细菌或病毒,不会为人带来疾病;柔软的客观表现就是富有弹性,有助于吸收和缓冲作用力,形成了一种舒适的印象;慢,表现出来行动的时间长,人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对其意图进行判断,同样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自身的反应,所以这种模式相对于人来讲就是一种安全的行为模式。那么大白就是通过其形态中每一个造型点打中了我们原始的认知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安全、无害、舒适、亲和的感官效果。至于大白其他的诸如,可爱、温暖等等的性格特征主要还是通过电影中的剧情丰富起来的。
上一个案例是在既定结果前提下进行的分析,那么一个主观感受又应当如何转化成造型的形态呢?再举一个由感受通过认知模式推导到造型的例子。
危险意味着对生存构成威胁,包括对生命体造成损害和可以导致损害的潜在风险。身体接触边缘圆角小于一定范围而产生的创伤是生命当中最常见的场景,也是认知模式当中最先浮现的场景,尖锐和锋利就成为引发危险这种情感的第一形态。在右侧最终形成的造型当中正是通过凸显锋利的尖刺与獠牙造型在第一时间把危险的信号释放出来。篇幅所限其它要素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但可以看到相同感受、相同客观表现所呈现的形态可以诠释成很多种造型,各个方案的优劣就需要根据产品的具体状况增加新的评判维度,比如技术限制、工艺方法、成本等等。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说明感受是如何通过认知模式识别造型的,以上两个例子都比较夸张和极端,也更容易识别。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所面对的主题都会相对比较含混、甚至中性,这种造型方法又很依赖于创作者对于主观感受的剖析,所以在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因人而异的效果,除了认真的审视内心和多多的训练,推荐的做法是通过几个不同的参与者寻找出公认的交集,那么符合一般认知模式规律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总体来讲,凡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繁衍的事物,基本上其形态都会被认为是具有正向感受,反之亦然。
规律化
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是人类的一大特征,也是让我们能够站在进化巅峰的制胜法宝之一。规律化使得人类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掌握事物的运作规律,从而为自身的生存加以利用。由于长期得益于这种能力,以至于寻找规律逐渐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并形成奖赏机制,让人们能够通过破解表象发现规律而产生快感。
在设计当中有两种方法可以对其加以应用。一种是自然规律的再现;一种是在设计中创造一种可被解读的规律。
自然规律指的是被发现和证实的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比如像黄金分割比,对称性(这几点的进化逻辑和认知模式就不再做赘述,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可以参阅《审美的脑:从演化的角度阐释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查特吉著),分型学中的相似性等等。
运用自然规律的最大优势就是不会轻易犯错,因为这些规律已经根植于我们的认识当中。在产品,尤其是汽车的设计当中,会大量的运用到这些规律,来确保整体造型的舒适与美观。同样运用自然规律最大的劣势就是很难出彩,不容易制造出意料之外的效果。
创造规律(渐变格栅)
在设计作品中设计者以制定游戏规则的方式创造出一种规律供人们去破解和鉴赏。这种规律不宜过于简单,太简单被一眼看穿,不光让人感觉乏味,更会在形式上表现的呆板、单一。但又不可过于复杂,太过复杂会让人失去线索,导致无法获得破解规律的快感,而且其表现形式多数是杂乱无章,顾此失彼。在设计方法当中,近些年流行的参数化建模实际上就是通过参数这种简单的变量,形成规律性的变化,以获得视觉上的快感。
比如上图的几款格栅设计,依托于格栅整体的造型曲面,通过单一元素的密集排列与渐变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格栅造型方法,其形成的视觉效果颇具震撼力。这些格栅的造型不仅立体感强,更带有强烈的秩序感与规律性,所以这些图案总是能让人乐在其中,又难以自拔。
反差化
刚刚提到不易犯错是规律化的最大优势,不易出彩也是规律化的最大劣势,那么反差化就是在规律化的基础上营造出彩的最佳手段。所谓的反差化,是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反其道而行之,有意做出、甚至夸大反规律、反常识的设计(本文重点讨论造型方面),从而打破认知模式的惯性,重新唤起人们的认知兴趣与注意力。
这里我以亲身的设计经历来作一个案例分析。前途K50的前身分别在2014、2015北京、上海两大车展上展出,当时车身的工程工作已经非常深入,量产化工作如火如荼,包括对媒体的宣传也是以工程样车阶段进行推广,但普罗大众每每看到K50仍然认为它是一辆概念车。刨除对于自主品牌不自信的心理因素影响,熟悉的朋友们都知道,这辆车并没有使用前卫夸张的造型语言,整体型面相对简洁平实,实在看不出K50哪里有概念车的派头。
然而在回到公司车间卸车的时候,却让我毛瑟顿开。对比车间里停放的其他量产车,2064毫米(悍马H2车宽2063毫米)的超宽车身,配合一米二几的车高,让K50在众车当中俨然成为了一个迥异的怪物。就是反差造成了这种概念化的印象。平日里大家接触的汽车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都遵从着一定的尺寸和比例的制约,家用轿车的车宽基本在1500毫米到1900毫米左右,而K50由于电池箱在中通道内的布局,使得车身要比传统汽车多增加130-140毫米的宽度,这一明显可见的差距被低矮的车高从比例方面进一步放大,冲击着人们既有的认知模式,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概念车的印象也就由此产生。
反差,有好有坏,设计当中又应如何辨别应用。我认为,好坏的标准应该是其反差的特点是否有利于功能性的强化。K50的超宽车身在视觉上起到了正向的效果恰恰是因为对于跑车而言,宽车体代表着更好的稳定性,服务于跑车更好“跑”这一功能性的目的。当然也会存在过犹不及的情况,如何拿捏的分寸,就是考验设计师成熟与否的标志。
在这里我想着重说明,为何反差的效果会如此的明显。还是要从进化说起,在人类认知革命(参见《人类简史》[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爆发的岁月当中,智人的认知模式在极具的扩充,但总是会遇到新的现象与既有模式相冲突的情况,这里面包含了最主要的两种可能——危险与机遇,而这两种可能都会对生死存亡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面对认知模式冲突或反差的时候,总是能够使人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加以应对。而成功生存下来的我们在绝大多数的认知冲突中获益匪浅,这使得反差本身就变得极具吸引力,也成就了我们永不止步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
结语
除了以上几种设计方法,还有原理迁移,也就是我们最为知晓的仿生设计,其理论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在此我就不多做赘述了。其实包括以文中详解的三种设计方法在内的很多造型方法,其理论、方法和实践早已存在。洋洋洒洒与大家来分享,与其说是设计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思维视角的转换,进化视角中的认知模式帮助我们不再被动的抽象和模仿,而是更加主动的去利用认知,精准的把握和塑造,更有针对性的去设计人们的反应和感受。
当我们以进化的模式来推理,深入到逻辑链条的初始端,从人性的背面向外观察世界的时候,可能又会是另一番光景,也许还会有新的一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