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沙龙 【沙龙实录】非遗传承人和实践者的真知灼见,非遗产品如何再设计与文化传承

《创意世界》杂志 2017-05-23   8817

主持人:管文明

记者:陈雨婷

李倩

摄影:肖焕中


分享主题

非遗设计怎么做

时间

2017年5月20日

地点

格力全球产业链中心

主持人

《创意世界》杂志副主编

管文明

嘉宾

(排名不分先后)


王后荣

京扇子品牌总经理,喜欢传统文化、热衷手工艺制品,专研集百艺于一身的京扇子。

出生于安徽竹乡,来北京前做过篾匠手艺,对竹子材料足够了解。2012年在烟袋斜街开了一家小店,销售有文化的扇子_京扇子。目前已经有14家连锁店,目标是把扇子做成中国文化的时尚奢侈品,把中国扇子做成像瑞士手表品牌一样的中国文化品牌。

朱利峰

人类学博士,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岩画学会理事,北京设计学会会员,教育部手工艺类非遗项目课题负责人,致力于非遗再设计和民族民间手工艺产业扶贫。

发表论文数十篇,科研成果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社会调研一等奖,拥有多项产品设计专利。

刘正辉

中国戏曲学院京胡制作专家、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北京乐器学会会长、北京市非遗洪派京胡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泰兴琴艺乐器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2008年,他研制的仿生皮乐器荣获第三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2012仿生皮京胡被世界最大的乐器博物馆---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乐器博物馆永久收藏;2013年“人造蛇皮京胡”获得北京市科委、北京电视台等单位颁发的“发明专项奖”第一名;2014年获得“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称号;2017年正辉环保仿生皮京胡作为国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建交25周年活动中赠送给国家领导。近年来,与江苏泰兴琴艺乐器有限公司合作,致力于环保仿生皮乐器系列和民族低音乐器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中国民族乐器配置完全国产化的伟大梦想。

张源婧

设计师、“源境”品牌创办人,从事民族艺术创新设计,是非遗再设计最佳新人奖获得者。

大学毕业后深入山村,将传统手工艺术精髓与当代时尚设计相结合,在服装服饰、家居用品、生活用品等产品设计方面具有极强的市场转化能力,在文创活动组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同时以产品收益资助农村手艺人和失学儿童重拾手工技艺。


创新是非遗传承的生命力

刘正辉

中国戏曲学院京胡制作专家

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

北京乐器学会会长

北京非遗洪派京胡制作技艺

第三代传承人


管文明:今天我们沙龙的主题是“非遗设计怎么做”,我们从北京市非遗洪派京胡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刘正辉先生开始吧。刘老师,您一路走来,传承的是什么样的手艺,手艺的难点和精华是什么?

刘正辉:我传承的是京胡乐器手工制作技艺。从徽班进京至今,京胡起源有将近200年历史。京剧的伴奏,起初最早采用笛子和唢呐。后来京胡逐渐加入京剧乐队,成为主要的标志乐器。之所以选择了京胡,是因为京胡采用竹子制作,传导振动快、声音高亢明亮,清脆悦耳。过去没有麦克风,演出在厅堂或者庙宇,为了将声音灌满厅堂,只有靠京胡。于是,竹制乐器京胡才能发展并延续至今。

刘正辉与仿生皮三弦

仿生皮民族低音乐器

京胡制作真正难就难在琴轴的制作,琴轴是制作标准琴的重要部分,是非遗传承的精华。我的论文《京胡的制作与发展》中写道:洪广源派馒头型琴轴,史善朋派玉兰花瓣琴轴,周井谦派鹰爪型琴轴,代表中国京胡制作的三大流派。过去琴轴的制作,强调流线型手感,一块木头,先锯成锥形,再刨成八边形,再锉到16变形,再平整到32变形,最后打磨成圆型。完全靠锯、斧、刨、锉四样简单工具手工制作完成。再用自制刀具划线,拉沟,扩槽,用锉找圆马牙锉平光找型等,这样做出来的琴轴,不易跑轴且美观大方,。

沙龙现场分享

如此看来,越简单的东西要做出真正让人信服的音色,就越在工艺上讲究。其次胡琴出不来好的音色也至关重要。师傅给我讲,筒担搭配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如同铜锣必须用软性锣锤才能发出正音,这就是辩证的制造方法等。总之从师傅那学到了不少传统手工制作的经验,对我之后的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

管文明:那您接下来谈谈您的改革吧。

刘正辉: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靠创新,靠改革。我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20年来,我一直在追求创新。

我发明了环保仿生皮,在琴体骨架不改变的状态下将京胡的蛇皮改用仿生皮。据统计,我国一年有十几万条野生蛇被杀剥皮制作乐器,这与当代维护生态平衡、和谐社会理念相符。为什么不采用环保型仿生皮材料来制作乐器呢?

我始终相信仿生皮制作的春天肯定会到来,相信以环保形式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于是,我在北京798做“百把环保仿生皮京胡展”,在湖广会馆举办“环保仿生皮报告会”,拿出我要买车的钱做环保仿生皮宣传活动。

目前,我正和江苏泰兴琴艺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生产环保仿生皮民族乐器和仿生皮民族低音乐器的研究。我师爷洪广源与梅兰芳、王少卿共同发明了京二胡。当年受到不少非议,今天不也被大众认可了吗?我采用环保仿生皮京二胡演奏效果不也很好吗?但改革的前提必须在传统骨架造型基础上进行,遵循传统至关重要。

仿生蟒皮

管文明:您刚才讲到了遵循传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京胡来说,涉及创新的东西时,哪些是一定不能动的?

刘正辉:完全采用非机械制作的非遗原始的手工制作技艺必须百分百掌握,就是要求对京胡制作有深层次的理解。究竟怎么才能做好?首先选材,要熟识掌握锯、矬、刨、斧技艺,还要懂音乐和演奏原理,用到什么程度能让演奏家感到舒适。还有,就是对工艺的精细程度和传统制作技艺的基本功,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完成洪派京胡的制作技艺。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要以此为根基继续向前发展。

管文明:京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与创新,是不是最终传承的是声音,既传承传统的声音,又能让声音更稳定、更好听?

刘正辉:现在要传承,要两条路。一个是遵从传统,在传统基础上再发展。因为基本骨架是传统的,只是我把皮子换了。比如过去用丝弦,丝弦有弹性,慢慢变松了,演奏时就会经常跑弦。这在30年代被认可。随着美学观念的提高,现在已经不被大众认可。怎么办?我在原有基础上加上一根钢丝,采用丝钢合弦的方式增加了拉强感,丝弦跑弦的问题就解决了。从这个例子看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让非遗更有生命力。

管文明:您认为目前存在的困难有哪些?

刘正辉:现在国外从政府到行业都很重视创新环保,唯独我们戏曲行业重视还不够,当然我们国家很重视,习主席提出的政策很有利,但下边执行起来却很困难,比如扶贫款落实不到位。我遇到类似国家资金支持不能按研发方向深入进行的情况,后来我实在突破不了,就选择了退避三舍。但对国家财产的损失深感惋惜。


“活态传承”才是非遗发展的核心

朱利峰 博士

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岩画学会理事

北京设计学会会员

教育部手工艺类

非遗项目课题负责人


管文明:朱利峰老师是我们杂志的老朋友了。在《设计走进乡村》那期,朱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朱老师致力于非遗再设计和民族民间手工艺产业扶贫。今天,我们请朱老师就非遗再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谈谈心得体会。朱老师,您是怎么理解非遗的?

朱利峰:我大学专业是纺织品设计,研究生传统文化,博士专业是史前艺术(美术考古)。所以,我个人非常喜欢传统文化,除了教学,我还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来从事设计实践。这些年在集中精力做非遗,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没有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体系,当时我们称之为民俗,但已经强调活态传承了。一直到21世纪以后,特别是昆曲和古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这个词才在中国“火”起来。

我认为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核心。非遗要想发展,必须靠创新,与市场结合,由市场决定怎么发展。也就是活态传承。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传统非遗的新生“以及”新生的非遗传统”。

一方面是传统非遗的新生。有些做非遗再设计的人,强调固守非遗,固守就单纯地守,创新就单纯地创新,两者不要有交集。但我认为传统非遗的创新绝对不是固守,必须在当代需求中创新,再去发展传统。

另一方面,活态传承还会出现新生的非遗传统。也就是在过去没有,近现代重新发展起来的还未纳入国家认证体系的非遗。就如同京扇子,以前是没有的品牌,但做得好,很可能成为未来的非遗。实际上,一带一路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政治遗产。

管文明:您认为目前非遗存在什么问题,如何传承与创新?

朱利峰:非遗产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设计单调、缺乏创意、抄袭跟风普遍;制作简陋,比如二胡谁都会做,能不能做好、声音纯不纯正,需要有匠人精神;价格虚高、材料廉价、实用性差,脱离日常生活。

黎族织锦

我总结了非遗产业发展的科学路径:

一、非遗的活态传承;

二、用非遗再设计来挖掘特色文化;

三、“在地制造”带动劳动就业和创业;

四、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非遗的跨界融合。

从政府层面,我认为要用政策引领来推动适度开发,构建跨界融合的非遗服务平台;开展培训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非遗传承创新的数据库;完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民间团体创作生产,扶持行业发展协会。

从民间层面来说,要自发地开发相应产业、推动家庭的手工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完善销售渠道,开设工作站和研习所、宣传推广传承人打造品牌。

总之,创新是非遗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传承模式的创新对于非遗产业开发具有决定性影响,设计理念的创新为非遗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具体到非遗再设计怎么操作,我总结了六个步骤,包括学习、互动、创作、培训、生产、推广。第一个步骤是“学习”。首先要深入田野走访观察,发现特色和问题,比如对民族特点、风俗习惯、生活状况、技艺水平、使用材料、市场渠道,营收情况、特色内容、审美能力等内容进行走访观察。学习的第二个方面是记录,对非遗作品、技法、色彩搭配方法、造型、材料使用等做记录。学习第三个方面是对文献的调查,包括历史文献、地方志、口述史、博物馆、文化馆、收藏家等资料的记录汇总。

第二步骤是“互动”,包括交流、研讨和总结三个方面。我们需要与传承人进行交流,与他们一起沟通对传统和时尚的认识,加强彼此的理解;常规研讨:对于日常发现的问题和对策要及时讨论,新知识要及时学习;对学习要点要及时作出总结。

第三个步骤是“创作”。第一,确定主题,在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非遗再设计的主题和研发方向。二,挖掘元素。进一步结合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地方元素,提取可以借鉴的内容,比如借鉴特色形态、色彩搭配方式、典型遗产、工艺技巧、特色饮食、历史故事、著名人物等。三,进行再设计。这是创作的本质。将挖掘出来的传统元素进行二次创作,来改进或恢复材料和工艺。实际上,我们很多非遗变成表演了,少数民族的材料变了,过去用丝线,现在用涤纶线或者更差的材料。做出来的效果大打折扣了。所以,有些是要创新,有些是要恢复。在保证生态性情况下,我们要做很多改进和恢复的工作。另外,对于工艺、创新品类、造型、构图都要再设计,帮助当地研发一些系列化产品。不局限于原生元素的单一使用方式,运用开放性跨界思维,提升产品的丰富性、时尚感,尤其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并且注重在传承地的可操作性。

第四个步骤是“培训”。包括培训指导和远程指导。培训指导就是指导在地从业人员,理解传统与时尚的创作方法,培训必要的创新技能,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非遗传承人,有条件地参加传承人培训计划。再设计团队在学习交流后,要把创新能力教授给当地人,让他们不断创新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远程的指导是指设计团队离开后要持续指导,以免原创的缺失和品质下滑。

第五个步骤是“生产”。包括样品的制作,还有就是适用于推广的批量生产,为传承人群创造稳定的生产订单。

第六个步骤是“推广”。打造品牌,及时进行工商注册和作品的版权登记、专利申请,提前保护知识产权。开设线上线下的专营渠道和非遗体验中心,运用综合手段进行时尚推广。

以上总结性内容,是我这些年的实践体会,分享给大家。


工艺是把设计师的理念再次升华

王后荣

“京扇子”品牌总经理


管文明: 朱老师总结的非常全面细致,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刚讲到非遗产品存在三大问题:工艺粗糙、材料廉价、不实用,由此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让消费者对非遗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下面请京扇子品牌总经理王后荣,王总从市场层面,怎么看待这些问题?您是如何将京扇子推向市场的?

王后荣:我首先是一个生意人,习惯从市场看文化。2002年,我们在王府井做生意,那个时候国家提倡扩大内需,引爆国内旅游业发展,游客也比较多。但到2006年,店里人开始变少了。我就去了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云南丽江考察,发现哪儿的店都一样,全国出现了商业同质化危机。2009年,我出国去考察,发现人们到日本会买电子产品,到了法国买奢侈品,到了荷兰买奶酪和木鞋,到台湾买凤梨酥。回来后我思考,人们到了北京逛故宫、爬长城、吃烤鸭、听京剧,那到了北京能买什么,有什么可以带走的?我们在王府井经营过程中,发现全球游客到了北京不知道买什么。

这样我就作手规划在王府井做一个中国文化特色的商业品牌空间,待我规划好后准备在全国招商,引进非遗品牌。我在全国把非遗行业跑了一个遍,但没有发现我想要的品牌,我就尝试着自己做文化品牌,走上了文创品牌路线。先做了丝绸、再做景泰蓝、茶叶等产业品牌,到最终做了扇子。2012年,我们在烟袋斜街开了第一家京扇子店,销售有文化的扇子。消费者很喜欢,他们会感到一种亲切感/民族感。走到店前,也会好奇扇子如何做成品牌,产生购买欲望。

我赶上了非遗文化复兴的机会。从目前来说,市场认可度高。2014年在机场T2,连续三个月创最高超过国外奢侈品,给我企业很大的希望。

第一个店成功后,我们就考虑怎么样品牌化。我确定了做中国文化品牌的四个宗旨:以中国文化为元素,以中国工艺为特色,以现代设计理念引领现代人的审美观,以现代人生活理念进行功能化设计。不仅要让消费者喜欢,还要对消费者有用。,

2015年,我们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方面。在故宫东门设立工作室,从工艺师、设计师开始培养。今年我们正在前门大街筹备京扇子研发中心,租了一栋400平方的楼。这里将包括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小规模生产、产品打样。在研发中心将围绕扇子的设计、文化、功能做不定期展览。在节假日办扇子私房课,根据人们越来越注重动手体验,在节假日举办扇子私房课。同时把过去前店后厂的模式展示出来,让消费者更多感受到从扇子设计到工艺开发,到扇子制作的流程,让消费者更深的体验扇文化。

现有京扇子共有9家店,目前正在筹备2家,在烟袋斜街、南锣鼓巷、北京南站、机场航站楼、798艺术区以及前门都有店。我们的目标是把非遗文化与设计更好衔接在一起,将扇子做成中国文化的时尚奢侈品,把中国扇子做成像瑞士手表品牌一样的中国文化品牌。

管文明:谈谈您对非遗的理解吧。您认为如何不伤害非遗本质情况下,让非遗更好传承?

王后荣:王总喜欢传统文化、热衷手工艺制品。我去安顺看过蜡染,到自贡看过颉染,到成都看过宋锦,一个感觉是非遗太美了。我认为LV的设计理念与宋锦是一个脉络下来的,只是图案不同。

从市场层面来看,第一,非遗传承人产品技艺非常好,但是缺乏市场化。而从市场起步开发的,却缺少产品的核心化。第二,过多依赖政府的订单,没有去跟市场接触,应与市场更多接触,因为消费者才是你真正的未来。政府想扶持非遗,但并没有让非遗得到锻炼,反而变成政府的依赖。

从设计层面来看,设计师与工艺师各有利弊。第一,我出生于安徽竹乡,来北京前做过篾匠手艺,对工艺这行有足够了解。中国手艺人过去都是师徒传承制,传承的只是技艺,很少有美感,做不出神来。每个时代只会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即会工艺又有美学的天赋,可以把技艺得到升华成为一代有影响力的人物。第二,中国年轻设计师很多又不太懂产品本身的工艺和材料,只会依据理想中的概念画图。这样就会造成设计师画的图,工艺师做不出来,即使做出来,总让你感觉缺点什么。

4年半的总结,我们做了很多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也成长了我们很多理念和团队。未来,我们对京扇子品牌,对文创产业充满期待。中国的非遗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更多从理念到工艺,再从工艺到理念去进行不断的升华。正如常州留青竹刻沈华强老师所说”工艺师是把设计师的理念再次升华。”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

张源婧

“源境”品牌创始人

非遗再设计最佳新人奖


管文明:王总将传统的扇子做成符合现代使用场景的产品,让我们看到,非遗产品的手工要做到精致,不够精致就不能体现非遗的价值。最后一位嘉宾张源婧,是一名90后,代表新一代的审美,谈谈怎么样把非遗这种老古董进行再设计,以符合新一代审美?

张源婧:我特别喜欢京扇子品牌,把一个传统非遗单品做成品牌,被不同年纪的人接受,而且从面料、材质、工艺做了跨界,是非遗模式和开发的范本。

我的路径是从传承到商业,我是学纺织品设计专业出身,贵州人。贵州是非遗的大宝库,经济的落后封闭对于传统手工艺保护来说是优势,当地的传统文化保存度特别好。然而,之前我对贵州本地文化没有太多了解。直到大四做毕业设计,我才有机会深入贵州农村进行非遗市场调研,这趟旅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发现好的手艺没有得到传承,好东西都遗失了,觉得是一件很可悲甚至很可怕的事情。许多村子空心化严重,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儿童。老人会做一些非遗产品。从法国、美国等地来的外国人,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成火车地把好的银饰、刺绣拉出中国。

西方非遗传承人是国宝级大师,受尊重的程度很高。而在中国,很多国宝级传承人流落在民间,一双蜡染艺术家的手去捡垃圾、画蜡染;一双绣花的手去路边搬石头修路。

我去了贵州一私人博物馆,三楼500平米都是老银饰。他们将这些卖给英国的一位大客户,我问为什么卖掉,他说:“无所谓啊,都拍照了,卖了用钱做更多更好的。”这就说明,当地传承人没有意识到这些非遗产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就算花100万去复制出来,已经不是原有的作品了呀。

做藤编的贵州手艺人

做刺绣的贵州妇女

整理纱线的侗族妇女

在昏暗的地下室绘制蜡染的传承人

由于毕业设计做得很成功,一个艺术公司邀请我在艺术节做展览。我用刺绣和银饰开发了一些小作品。七天的艺术节展览,日销售额达到一两万,一个星期卖了十多万。这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太惊讶了。我放弃了央企、国企的工作,想通过自己创业,让手艺人赚到钱改变生活,同时养活自己。90后比较任性吧,我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就去贵州山里寻访各种蜡染、刺绣、银饰的手艺人。我开始做公益,收益的40%给手艺人,30%给一些小孩去学习手艺,剩下的才是我自己的。有一个朋友提醒我说:“公益能持续多久,公益只能帮助一部分人,而你自己得不到发展,就无法去帮助更多人。最大的公益就是商业,只有让他走入生活,有了销售才能可持续发展,任何产业都要通过商业利益的驱使留下来。”

有些专家说非遗传承一定保留最原始的东西,不能去破坏。但我认为只有通过良性方式传承,不破坏传统手艺的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让非遗真正传承下去。时代在进步,非遗也要进步。如果我们连手艺都丢了,再去复原,就一切都晚了。

我们寻求非遗+创新的路径。在设计、艺术以及科技跨界融合,把传统与现代电子科技产品比如耳机、手机壳、充电宝等融合,让大家觉得好看有意思,从而让非遗潜移默化地走进生活。在北京T2航站楼开了一个小柜台,有中西方各种种类,销售非常好,支撑了我们25%的销售,是可持续良性循环。产品销售后,我们拿这部分钱资助当地留守儿童,让他们学习手艺。因为留守儿童是个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这些孩子不好管,爷爷奶奶管不住。我认识一个12岁的小孩,一个人看守一栋楼,很可怕。他们大部分初中以后就不上学了,出来是社会的负担。如果会一门手艺,就多一条维生的手段。而且是学习本民族的手艺,他还可以传承给下一代,就会小范围避免非遗手工艺的断档。

管文明:你的朋友看得非常透,任何产业都要通过商业利益的驱使留下来。很多人一味地要保护要传承,没有经济基础,拿什么传承?

张源靖:真正依靠政府拨钱的,不一定是真正的传承人,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市场化来解决。

北京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景泰蓝

侗族的日常服装

管文明:很多种类,离远了看是图案,但离近了看就是工业印染。怎么区分是蜡染呢?

张源靖:很容易分出来。我们做的丝巾是手绘的,用板蓝根或者栀子天然燃料染的,一闻就是植物的味道。我们不动核心的技艺,比如刺绣,我们就是把线的粗细、配色改变一下,但刺绣的方式没有变。我们不向非遗传承人提要求,就用你擅长的,只是我换了材质,但出来的作品就不一样了。

管文明:刚刚朱老师说了,有好多非遗的设计没有实用性,看着挺好,但不想买。怎么与现代生活结合,让非遗产品有实用性呢?

张源靖:我们产品的实用性非常高。衣食住行,从窗帘、沙发、服装,丝巾、灯具、地毯,都可以与刺绣、蜡染结合。王总的京扇子,图案可以是刺绣、蜡染;我们将旗袍上的银饰盘扣做成首饰,我想没有哪个女孩会拒绝这么精美的东西。

与科技产品的结合,目前我们与某科技公司合作,将一款测紫外线的芯片做到首饰上,提醒女士什么时候涂抹防晒霜,并合作开发了一款智能水杯,摇一摇水杯,所有人都可以加上我的微信。再比如,现在的特色主题酒店,不是让你去体验舒服,而是让你体验手工作品。今天跟着绣娘绣一朵花,明天染一块桌布。烟袋斜街的皮影酒店,一晚上的酒店房间费用不如卖皮影产品的收入高。非遗就是通过以上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了。

管文明:好的,谢谢张源靖的精彩分享。今天的沙龙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原文刊登于《创意世界》杂志2017年第6期


— 联系合作:service@gewuer.com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扫描二维码打赏我们



查看更多[文化沙龙]的文章

1   7248

文章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