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er100 设计师转向了微创意,看他手下的鬼斧神工 —— 姜维

《创意世界》杂志 2017-05-10   6652

现代人几乎都被驱离原地

在各城市的钢筋水泥间腾挪,

在临时关系和环境中求生,

内心的漂泊感可想而知。

姜维认为人终归是情怀生物,

在情怀之下,

在情怀之中,

人才感觉踏实,才有归宿感。


文 | 八谷子


“廊桥炊烟起,柳岸翠雨滴,檐下乡音浓,云山人踪稀”描写的不仅是江南水乡的风貌,更是为姜维先生的手工微雕景观作品《忆江南》而赋。

作为多年好友,习惯性拜访他是因总有稀奇可以围观,或许是他的作品,或许是他从哪儿淘来的新物件儿。他的云德轩工坊新址坐落在写字楼里,简单的大开间,毛坯的墙面及没有吊顶的屋顶,工具、材料堆在墙边的架子和桌子上……显得凌乱不堪,看来他乱摆乱放的习惯还是没变。

“不限量供应!”姜维热情地为每个人端上茶水,以前拜访时不是无水可喝就是从角落里抠出来的杯子让人彻底断了想喝水的念头,不过这次,看到茶水间的一套纯净水过滤设备我们心安了,好歹水是能喝的。


梦里有一个水乡


姜维,1969年生人,现居浙江嘉兴,祖籍江南却出生在北方,自幼爱画。书法、篆刻、国画、油画水彩、雕塑、工艺品创作等都是他的工作内容。在他眼里,江南水乡才是水乡,杭嘉湖才是江南,这儿的四季都透着梦里故乡的气息。


从父亲那里了解的江南印象,已然幻化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喜爱江南不是没有道理的,画家陈逸飞笔下的周庄,不仅让世人惊鸿一瞥,发现遗忘在远乡的古镇如此多情,更开启了后来居上的乌镇、西塘等江南古镇黄金时代的到来。江南天趣妙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仅近代就孕育了茅盾、金庸、王国维、徐志摩、丰子恺、张乐平、李叔同、陈省身、余华等大师。然而商业化的过度开发和城市化的进程,让江南大地丢失了那清新脱俗、醇厚自然的人文气息 ;静怡随性的芦苇丛不见了,河风拂面听拍岸的哲思不见了 ;原本水乡江南少有醉酒乱常之人,轻诺寡信之辈也不多,骑辆单车沿河一路下去就可达到的自在无争之境已如烟而去。

《忆江南》忆的是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清风和蓝天下的柳暗花明。无论是为如今喧嚣的江南保留一片幻想之域,亦或为欣赏者存留一刻闲适之心,姜维《忆江南》的创作都是一种必然。

一直以来,水乡题材的美术创作大多以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等平面艺术为主,似乎每个江南美术生都画水乡,画家也在画,相关摄影作品也是不计其数。虽然姜维也有类似创作,但喜欢创意的他有了另外的idea——雕刻水乡,景秀江南!集合水乡自然和人文元素精雕微刻出水乡景致。然而在朋友们的关注中多年过去却迟迟未见着手,每每问将起来,他总是很坚定地回答 :“快了!快了!”

“主要是当时忙,感兴趣的东西太多,后来这事就……”事情还就是如此,姜维几乎把感兴趣的都纳入了工作范围。除了文章开始提到的,还有微电影创作、后期编辑和特效,甚至三维动漫都有不同深度地涉猎。按他的话讲 :对美好事物的意志不够坚强!

“现在不是说选择大于努力么?但你得有的选呀,如果对某件事儿有兴趣,那一定是你的大脑找到了想要表达的方式和工具,这个不玄吧。”

对于我们将此归于他的理想主义通病,姜维不以为然,他认为不同的内容需要用最适合的方式去表达,多做尝试才能找到最好的工具。例如油画是中世纪出来的艺术形式,虽然生命力旺盛,但影视动画,甚至VR、AR等新媒体艺术恐怕是未来更具感染力的视觉艺术,由此可见姜维对各种视觉艺术形式都保持开放和几近贪婪的原因,真可谓吃着碗里瞧着锅里。难怪《忆江南》的创作从动念到真正开始一拖再拖。

一晃好几年过去,是种子总会发芽,一次陪老友游览月河街时(嘉兴的古镇旅游景区),大家对内街的仿古建筑留恋赞许之余亦多有微词,这唤起姜维搁置心底的激情,义无反顾地开启了《忆江南》的创作之旅。

多年从事工艺品创作设计的经历让他信心满满,然而从二维平面跨越到三度空间的工作量也会成倍增加。以往姜维进行平面创作大致看看调子冷暖、明暗对比就开始绘制,而《忆江南》的创作不仅要对房屋、桥梁等建筑的结构有多角度观察,还必须深入实地理解建筑的每一区块梁柱和砖瓦搭建的内在逻辑,甚至对瓶瓶罐罐、犄角旮旯的盆栽和临时建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正所谓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前期做到了然于胸,后期才能在方寸几十厘米空间内构建江南水乡景观。

三年创作,精益求精说到创作的艰辛,姜维最感慨的不是雕刻过程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麻烦,而是创作初期素材积累阶段。

“……冬天还好,夏天蚊子太多,最怕的是被狗咬……”姜维苦笑道,“老宅子又深又长,还很多小弄堂。嘿!前后两波大狗把路一堵,龇牙咧嘴一通叫,第一个念头就是疫苗管用不?

嗨!”看起来艺术家下江南并没有想象中浪漫惬意,想到大师被如此不待见,大家不禁哑然失笑。

江南地区的老建筑大多属明清风格,青砖黑瓦女儿墙,淳朴怡然清秀安详。这些建筑沿路沿河而建彼此环环相扣形成长街,与石桥、木舟、廊道等构成一幅幅江南水墨画卷。《忆江南》系列中的6 件小款作品的格局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都是独立的“小别墅”形式,并没有主件作品那种典型的江南水乡布局。但它们的每一个型面都苗正根红地饱含着江南水乡民居的基因。因为细节太过细致,要想获得良好观察就只能借助姜维递过来的放大镜了 :“没有各位欣赏,我的辛苦就真成苦难了!”这套精美的梨花木宝笼盛载的一大六小的江南微雕景观作品,让我们这群自诩“江南文化人”感慨他的投入。《忆江南》是三维立体雕,用的是旧的工具和司空见惯的素材,在艺术家们的灵感下“资源重组”产生了新的欣赏体验。除了视觉欣赏还可以触摸把玩,不同的光照不同的效果,空间背景甚至周围家具的变化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欣赏体验……每次看到我们用手触摸他的作品,姜维脸上会有一份担忧和谨慎。

如今中国各处旧貌换新颜,已难见百年的民居建筑。这类承载人们故事与历史的“老家故居”在中国已是奢侈,甚至几年前的建筑记忆也无法保存 ;新房拔地而起,几十年来情况没有改变。现代人几乎都被驱离原地在各城市的钢筋水泥间腾挪,在临时关系和环境中求生,内心的漂泊感可想而知。姜维认为人终归是情怀生物,在情怀之下,在情怀之中,人才感觉踏实,才有归宿感。《忆江南》的创作历时近3年迟迟不肯完工,完美主义偏执的姜维总觉得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时下“工匠精神”这一词汇热度挺高,其实多年来姜维就将这种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游历江南各地的古镇,爬墙头,钻桥洞,甚至被狗追,精选上千张的照片就为了在创意和合理之间构建平衡。真可谓费心寻思绪,疲路觅素材。在经过雕刻、建模、出胚、修胚,着色、安置等“造物”环节后作品才姗姗到来。对于每个细节的追求经常让人疲惫不堪,越往后走犯错的代价越大,以至他几次三番不得不放下工作出去“溜达”十天半月。外人看起来潇洒自由的状态,其中艰苦只有他能体会了。

艺术家的执着和固执往往是作品成功的必要条件,然而当我们提出《忆江南》的尺寸似乎可以做得更大些的时候,顽固的姜维竟然一口同意了,毕竟连细节都需要用放大镜观赏的作品有些被埋没在尺寸中了,看来我们对艺术并非一窍不通嘛。《忆江南》只是一个开始创意活动到底是工作还是生活,在姜维眼里已经没有区别,他认为跟其他职业一样都是在跟时间赛跑。更高精度的3D打印技术迟早会取代手工雕刻,就是创意这类似乎人类独有的活动也会被人工智能逐步取代。究竟人工智能否取代人类的创造性活动,聊天进入了一场辩论,看起来都有理有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全感也波及到了艺术家群体。

虽说不可知的未来让人略感不安,但对未来的愿景总是轻易征服理想主义者的姜维,“《忆江南》是一个开始!要有一个主题艺术馆!”姜维端着小茶碗,眼里闪烁着光芒。原来艺术馆的规模、样式、甚至灯光和室内植物都已成竹在胸,《忆江南》系列将提供100 件以上的相关作品作为文化馆的支柱内容,还将融合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共同打造极具江南特色高规格的主题艺术馆。

然而,钱呢!?建造这样的私人艺术馆,经费从哪里来?如何维持运营?他似乎不担心这些,这是一贯的理想主义雄心作祟还是我们杞人忧天?艺术无归路啊,姜维的生活潇洒而又异类,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创作和突破的背后凝结着他多少的心血。经年累月的付出但回报却显得遥远,作为人群中的“另类”,坚持下去只能靠心底的情怀和那种工匠精神了。

城市的快速发展让现代人遗落了儿时的故居,起伏在大潮之中走向混沌的未来。我们来不及问安,也慢不下脚步,困锁在陌生而风云变幻的都市不能自拔。姜维先生用他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倔强的抵抗,当疲倦降临,《忆江南》就在那里,不经意之间仿佛是雨后一缕清风掠过,又似一刻花香让故乡的印象跃上心头,闲庭漫步在旧日街道听见远处叮当的脚踏车铃声重拾心底的乡恋。由衷期待江南艺术馆早日到来,届时希望能有更好的参观体验,而不是白水一杯。姜维表示,马上动手提升工作间的舒适性,升级各种饮品,例如咖啡机、功夫茶、以及聊天设施等,或许还能期待他的VR 游戏设备。这次拜访有个小发现,原本寂寞在最黑暗角落里的一件儿时的小瓷碗忽如一夜春风来,如今被他当作文玩宝贝。习惯一次性杯子的他现在端着这个小瓷碗喝茶,直让我们摇头。或许它像个时光记录器让姜维重新品尝少年狂的初心,或者能有一种动力不断激励他去做该做的事情。一直以来,姜维总有理想要去实现,有目标要去追逐,分享带来的喜悦和创意的骄傲也是一种回报,苦中作乐大有乐趣。期待下一次的拜访有更多惊喜和更多的发现。

查看更多[Designer100]的文章

4   5083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