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诗莹
整理:亚琦
校对:牛牛
在2012年刮起一阵可穿戴设备的风潮,一夕之间似乎身边所有的一切都在走向可穿戴,媒体和用户则被智能化的浪潮冲的过度兴奋,设计从事者则将各式各样的可穿戴概念渗透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直到现在可穿戴设备的热浪也没有完全褪去。但其实这个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被提出来了,而现在所谓的创新也不过是科技在功能表现上浮夸的表象而已。
半个月前看到一则有趣的推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一家新加坡的农业技术型创业公司为农场里的生猪研发一款专属的“手环”——无线耳标,不同于人类市场,这一次他们将目光放在了畜牧业,在我看来可穿戴设备似乎还在竭尽全力地寻找一个真正属于它的市场,让它起死回生。这个项目的未来我不得而知。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类似的土豪干过这样的事情,比如说众多女性的国民老公王思聪,就给他的爱犬戴上了两只Apple Watch(没错,活的还不如一只狗,狗的名字叫做王可可。如果有重名的话,你可以选择改名,或者换姓,更或者改变种族基因)。
可穿戴设备的由来和发展
可穿戴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创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把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嵌入人们的衣着中,可支持手势和眼动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
利用无线连接技术实现设备与智能手机的互联将会成为开发这些设备应用潜力的关键所在。例如,借助近场通信(NFC)技术(比如说apple pay就是运用了近场支付功能),消费者可以购买新型可穿戴设备并将其方便地连接到智能手机,进行快速安全的通信,不需要其他复杂的菜单或繁琐的设置过程;借助Bluetooth Smart和WIFI技术,消费者可以从可穿戴设备中获取数据(例如消耗的卡路里、心率等),并将数据传送到智能手机或云端,而不会消耗太多电量;借助WIFI直连技术,消费者可以直接将两个WIFI设备连接在一起,不需要接入点或计算机;将可穿戴设备与定位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一些有趣的新应用功能。
细数一下那些不痛不痒的可穿戴设备
安脉思手环
声称36天内可重建自然睡眠生态,通过远红外线+声波+蓝光的应用原理(老子信了你的邪,只要你放下你的手机,老老实实躺在那里保准你不超过20分钟就睡着。对于睡不着的人士,你以为你买了这个就睡着?骗老年人我觉得还行。)
医疗技术公司Eccrine Systems获得550万美元融资,研发汗水感知穿戴设备
这个医疗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先进的汗水传感器技术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品、安全性与工作效率。而现在A轮的融资只是用于开发测量传输人体汗水实时数据的无创电子可穿戴系统……(总而言之就是一切仍然在初始状态,我们还需要很多钱,但我们技术一旦研发一定很牛逼。我只能在这里祝你们玩得愉快)不过该公司也的确承认汗液传感技术在现在并不成熟,但是未来……(嘻嘻,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吃瓜群众坐等。)
葡萄科技发布PaiBot“为孩子做一台专属的机器人电脑”
这款产品我真的无力吐槽了,在pad下面加一个底座难道就可以说是机器人电脑了?家长实时监控孩子就是孩子专属电脑了,你们问过孩子吗?再说儿童的市场我们已经有步步高点读机和小天才儿童手表了。不过人家呕心沥血做出来,不买多砸场子啊,连对象都没有买个鬼啊,买来给自己玩吗?你给我介绍个对象我就给你买个全套,标准就按照宁泽涛,张继科那样来吧。
今年九月苹果和Nike一起出柜
全球两大巨头联手,想要搞个大版面头条,这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苹果新推出了iWatch2有Nike深度合作版本——Apple Watch Nike Plus。这款设备深度整合了Nike+的运动属性和社交属性,其界面的显示信息和Siri功能也针对运动特性进行了优化。
苹果与Nike的十年复杂关系
Nike版iWatch一亮相,本人的朋友圈顿时被刷屏。这两大巨头的再次合作,又将如何掀起怎样的热潮呢?
但其实这并不是这两大巨头的第一次合作,早在十年前他们就已经开始了他们漫长的爱情长跑。2006年的5月,苹果和Nike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 Nike + iPod 的运动套件,通过安装在鞋底的微型计速传感器与随身携带的iPod Nano或者iPod Touch互相通讯,进行工作。能够记录跑步者锻炼时段、运动距离、步速、或个人穿鞋消耗的卡路里,并可通过耳机显示在iPod的显示屏或广播上。这算是全球的第一代可穿戴运动设备。
在此之后,Nike的这项技术也延伸到苹果IOS的各个平台,而作为苹果合作方的Nike,从未将此技术移植到安卓平台,苹果完全是痴汉啊。(山无棱水无痕乃敢与君绝,爱到令人发指)
说起他们的爱情故事就不得不提起十年前他们第一个爱情的结晶Nike+iPod(上个图,让我们回忆小时候的事情)。不过好不好用我就不知道了,毕竟那个时候我还处在买5毛钱10颗可乐糖。
可能是因为Nike+iPod的热卖,尝到甜头的Nike就自立门户,推出了Nike+FuelBand这款可穿戴运动腕带。但市场反应却很一般,在2014年推出了第二代Nike+FuelBand后,Nike就关闭了可穿戴设备部门,退出硬件市场。而这个团队中的核心研发人员,悄然被苹果招致麾下。这些年来,Nike+与苹果一直在最初的Nike+项目上维持着合作的关系。
就在今年7月初,Nike的公司信息透露苹果CEO库克被Nike任命为公司的首席独立董事,此次任命过后,将意味着库克在体育用品巨头耐克里面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随着蒂姆·库克在耐克的职位越做越大,耐克会不会被苹果收购呢?可以肯定的是日后的Nike和苹果之间只会越来越密切,我还是比较期待这两大领域的巨头能搞出些个什么幺蛾子。
(以耐克装示人的库克,完全是热恋时期的小公举蜜汁微笑)
在苹果方面,自2015年4月iWatch问世后,其首个季度的全球供应商发货量就达到了400万台,市场份额一下攀升至75.5%。要知道在iWatch发布之前,三星的Gear一直在市场独领风骚,占据着73.6%的市场份额。但由于iWatch的出现,这个数字骤降到7.5%。从这些数字的变化中,可以发现苹果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巨大影响力。但当我们将观察的维度放在整个可穿戴运动设备的市场时,iWatch的统治性优势荡然无存,其根本原因,是Fitbit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Fitbit诞生于2007年,作为一个运动穿戴设备的专业品牌,依靠其强大、可靠的技术和较为亲民的价格(虽然这个价格仍然有虚高的部分),在众多条件之下也的确为他吸了不少粉。在2015年的第三季度,尽管来势汹汹的iWatch的全球供应商发货量维持在了390万台,但fitbit却能够达到470万台,领跑所有运动穿戴设备品牌。
到了2016年,苹果iWatch在众多可穿戴设备的崛起的情况下,不仅是供应商发货量减少至160万台,其市场份额也同时缩减到47%。虽然有众多果粉出钱又出力的情况下,但iWatch还是摆脱不了严重缩水的命运,这也让苹果不得不重新冷静的思考思考现状了。
而这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得出的结论是:I have an apple ,I have a Nike ,but she still abortion.(所以结婚恋爱一定要速战速决,长时间的爱情长跑绝壁会生出众多小三小四)不过他们这对鸳鸯至少干倒了棒子的手表,想想每天抱着三星牌的不定时炸药包,想想就害怕。在这场战役中iwatch以及Geer都变成了Fitbit的垫脚石,当然小米和步步高最多只能被称为高级炮灰。
这时候要是有人问你怎么不说一下小米手环呢?我此刻一定是黑人问号脸。做戏做全套我就随便提一下,毕竟小米有着神一样的招黑体质。初代小米手环售价69软妹币,也是如此廉价的价格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成为中国可穿戴市场上的龙头老大,在海外销售也仅次于老大Fitbit,但是正是因为如此低的成本,在材质和软件上一定是败给了Fitbit,虽然Fitbit在价格上的确可能有虚高的部分,毕竟几个传感器加在一起卖千把块钱,是我我也忍不了。但是在运算上Fitbit简直甩了小米十几条街好吗?如果是实时显示心率的状态下,小米需要花上十几秒才能给出反映,但是Fitbit在4秒之内就能给出答案,这才能被称为实时心率(不过我还是会选择小米手环,因为便宜啊!反正小米有的毛病Fitbit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在金钱面前我还是低头了)。不过换一种说法,雷军当初说小米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从实际情况来看,小米就在这么干(比起说情怀卖手机壳的老罗,雷军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而恕在下直言,现在的智能手表都是辣鸡垃圾
花样百出的Google推出的Google Glass
你以为你带上Google glass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其实你是这样的
列举一些谷歌眼镜反人类的地方:
1、大小固定,重量不平等,重重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压的耳朵疼
2、屏幕成像效果不理想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看到屏幕(理想效果是要像阿汤哥在谍中谍2中所使用的眼镜那样,要的就是炫酷拽,一只眼睛算怎么回事嘛)。由于技术限制,镜片很厚,可视区域太小(就会出现上图中的斜眼症状)。
3、电源小和发热大,手机就忍了,但戴头上烫脑袋算是怎么回事嘛。
4、一般的可穿戴设备的价格一般都在几千左右,有谁会花一万多软妹币去买一个应用少,拍照不好,录像最大720p且录像时的电池续航只有两个小时的智能眼镜呢?关键是居然还不能自拍!(这个价格我能买三个vivo柔光自拍手机好不好,三百六十五度无死角怎么拍都美。)
5、戴上Google Glass就一定会被那帮用苹果的人嘲笑你装逼(谁让你斜眼看我的)。
6、隐私(隐私你妹啊,互联网时代你和我谈隐私,辣鸡)
言归正传,Google Glass只是出现在了不属于他的时代里,他出现的太早了,虽然可穿戴设备现在正不断进步,但智能手机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综上述介绍可将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基本归纳为三大类:
1、生活健康类(小米手环、Fitbit、Nike+Fuelband、Jawbone Up、乐心)
2、信息咨询类(iWatch、Garmin、Suunto Ambit)
3、体感虚拟交互类(Leap Motion、MYO、Kinect)
在我看来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在如今看来也是不痛不痒,没有解决任何实际的痛点,甚至没见解决行业或者产业链某一个环节的痛点。现在的只能穿戴设备更多会被当成智能手机的“小三”,而现在所谓的可穿戴设备也断然不能够取代现在的智能手机时代,智能穿戴领域的技术还并没有发展到能够独当一面的地步。但是至于未来的发展,只能说穿带设备终结手机可能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随着后端运算能力搭建完善、移动网络全面覆盖、实现整个物联网的中心、交互技术的成熟等等(希望我活着的时候能够看到这一天),而此时的智能手机最终会像诺基亚时代一样渐渐退出市场。而未来的人类也极有可能都携带着智能的可穿戴设备,而可穿戴产品会以何种产品形态存在,是鞋子、袜子、衣服、头盔、腕带或者是植入人体内部等等,这些都将经过时间的考量,就如同新加坡的养猪场一样……而我们都是将成为小猪仔。